春联灯笼粉卷子

作者:李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22 23:00:00

摘要:真正的过年是从吃年夜饭那一刻开始,一家人围坐在了一起,这才是团圆。

春联灯笼粉卷子

    我家乡有一句俗谚:“小孩子望过年,老人家望插田。”一到过年,人们才真正停下忙碌的脚步,要忙也是为过年那几天的吃、穿而忙,一家人也才得真正团圆,小孩子们放假在家,玩得也名正言顺。
    真正的过年是从吃年夜饭那一刻开始,前面的腊八、小年,都只是预演、铺垫。吃年夜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了一起,这才是团圆。就是寒素之家,这时也要拼命准备几样小菜,把平时积攒的都拿出来,因此,自我小时候起,虽然青黄不接之际也有肚子填不太饱的记忆,但是,家家户户年夜饭的饭桌上还是能见到鱼肉荤腥,甚至还是能摆个满桌的。
    我的家乡虽在长江北岸,地理、风俗上还是属于南方。鱼米之乡,面食少,过年不像北方,是从来不吃饺子的。如果说,过年只吃饺子,我们在心里都会说那太“寒俭”了,真不理解北方人为什么那么津津乐道。我们那里是鸡鸭鱼肉、粉卷子、肉圆子、糯米粉丝、豆腐、菠菜、水芹、萝卜丝等等,新鲜的、腌制的一起上,只要摆得下,尽量摆上;不要说这太“俗”,过年要的不就是这丰盛劲儿?饭菜做好了,一家人在桌子边坐下,要先吃酒,就是平时不吃酒的妇人、小孩(当然太小就算了)也要喝一杯或一小杯,一般先要由晚辈敬长辈,长辈高兴了,也会主动找晚辈碰一杯,口里说的是吉祥话,预先留好一双公用筷子,可以互相搛菜,这样吃下去才热闹,才有滋味。至于主食米饭,那是放在非常次要的地位,甚至可吃可不吃哩。如果光吃饺子或加几样小菜肴,在我们看来是颠倒了主次。
    当然,吃年夜饭之前,还有许多事儿要办。主妇和她的帮手一会儿杀鸡一会儿洗菜什么的且不说,光说大事,一是要祭祖,二是要贴对(春)联。祭祖,除夕一天都可进行。一般是拿几刀纸,一挂鞭炮,到祖、父辈的墓地去,烧点纸,磕个头,放过鞭炮就行了,意在告诉先人,今天是除夕,过了今夜,又是一年,希望他们也回去和儿孙们一起过个年,来年好保佑儿孙“旺相”。所以除夕这一天,野地里到处都是鞭炮声。而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为表示敬宗念祖,做主妇的要先盛一盘鱼、一碗肉或圆子,放在先人的像前,还不忘拿一双筷子放在上面;有时,一家人围坐的桌子上也会放一副两副餐具,意在给仙逝的亲人留着,他们并没有离去。而贴对联也是一定要在吃年夜饭之前,吃年夜饭的一刻是过年的开始,如果吃年夜饭了还没贴春联那还贴个什么劲儿。无论富家、贫宅,家家都贴。即便是破破烂烂的村落,当所有的门楣上都贴上红彤彤的对联,嗬!整个村庄焕然一新,再零落的村子也透着一股喜气劲儿,旺气劲儿!或许,这正是当初人们“发明”春联这一活动的初衷吧。
    我在乡间的时候,每年到除夕这天我们家都是最忙的,母亲和妹妹忙的就是为我们整个年夜饭,而父亲和我则忙着给乡亲们、也给自家写对联。一张张红纸送来了,一页页裁开,用粗大毛笔饱蘸浓墨,在上面写上热腾腾的词句,有时甚至要连写几天几夜,可见大家对春联的重视:没有一家偏废的。母亲呢?当然是在灶前灶后奔走,一天要到池塘边上、水井口去多少次,可是,我们几乎没有帮她们的忙,等到夜幕降临,除夕的大幕才真正拉开,我们才把手洗净,先放一挂小鞭炮,宣告除夕开始,然后直直酸疼的腰肢,坐到了已开始摆上菜肴、煮起了火锅、开了酒瓶的桌边,母亲满面是笑,毫无怨言,我们也无怨言,大家都举起了酒杯,那一刻,感觉到人间真是温暖、温馨,世俗生活是如此安好和有滋味,只愿年年如此,天天如此。
    天天如此,当然是不可能,就是年年如此,也只是愿望,岁月骎骎而去,老人总会离去。在我记忆中,我家最热闹最隆重的一次年夜饭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一年,我的女友应邀来我家过年,村里孑然一身的远房堂祖母也应邀来我家吃年夜饭,家里一片和熙、温暖,我也才二十岁,对世事还抱着稚嫩的看法,心里也柔得像一片绿草地,谁料到,不及六年堂祖母和家父接连去世,女友早已嫁为他人妇。当然,我们的家庭也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前年年夜饭,弟弟把母亲和兄弟姐妹几家人都聚齐在城里某酒店,席间觥筹交错,欢声喧腾,也是喜庆得很。
    但要补充一句的是,在城里过年终不及在乡下热闹,为什么呢?城里只重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乡下吃了年夜饭才是过年的开始哩。不说别的,光是除夕那晚孩子们的提灯游行,就是一年中最狂热的高潮。小孩子人手一只灯笼,亮堂堂地提着到处跑,由一聚两,由两聚三,不自觉地汇入一条灯的河流,在村巷里来回地回荡,嘴里还喊着话或口号,脚步踏得山响,这样的热闹可谓无以复加矣;而往往是年夜饭还没吃完,家里就已经来了邀请的伙伴,心急的孩子哪里还坐得住,早就随意扒拉几口饭,点亮灯笼,跑得不见影了,只剩下两三个大人还在那里劝酒,有时甚至只剩下主妇在那里把没有吃干净的菜尽量归拢,并把它有滋有味地品尝。(作者为诗人、随笔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