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险企1600亿偿付金“洪峰”将至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6 00:02:00

摘要:截至1月15日,保监会在短短半个月内已批复15家保险公司增资,增资总额达到132.73亿元,其中1月6日一天便批复了6家保险公司的增资申请。

险企1600亿偿付金“洪峰”将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赶在给付洪峰到来之前,保险公司紧急增资。截至1月15日,保监会在短短半个月内已批复15家保险公司增资,增资总额达到132.73亿元,其中1月6日一天便批复了6家保险公司的增资申请。《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在2013年下半年已经有35家寿险公司增资,总额达550亿元。据了解,2014年保险业满期给付金额将达到1600亿元左右。

  “尽管2013年保险业有所回暖,但2014年退保、业务转型、满期给付等问题将给保险业带来不可忽视的压力。”1月14日,瑞银亚洲保险业研究主管梁智勤分析,他预计到2015年,整个保险业满期给付金将达到2300亿元。

满期给付“压力山大”

  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人身保险费率改革逐步深入,寿险保费今年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满期给付的压力,因此寿险公司不敢有丝毫懈怠。

  有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寿险公司可能会面临保费与赔付“高进高出”的局面,尤其是在保险公司前两年发行的三年期银保产品和去年发售的一年期甚至更短的另类产品都将在今年连本带利返还的情况下,保监会在去年下半年就不断示警一些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敦促它们增资。

  1月15日,本报记者从某保监局获得的一份2014年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今年保险业满期给付压力将从大公司向中小公司扩散,诸如君龙、新华、泰康、太平、中英、农银等中小型寿险公司满期给付金增幅将超过500%。

  “2014年的满期给付压力比2013年有所缓解,但仍不可小视。一方面,过去几年分红险占比过高的影响还将有所呈现,另一方面,部分险企曾在满期给付高峰时大力发行一年期理财产品,以求冲高保费收入弥补现金流的紧张,这导致今年保险行业会出现保费高进高出的局面。”上述保监局一位寿险处处长分析。

  上海一中型寿险公司副总林建(化名)向记者证实,元旦前后,保监会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强调,2014年是保险业风险防范工作面临重大挑战的一年,要防范化解满期给付和退保、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流动性、资金运用等风险。

  “由于近几年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低于五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寿险业面临的退保压力比较大,今年还不是满期给付压力最大的年份,2015年整个行业则将达到2300亿元左右。”林建对本报表示。

  国寿总裁万峰此前也坦承满期给付的支付压力“真的是太难了,比做业务都难”,连大型险企尚且备感吃力,中小保险公司更不必说了。

  根据监管层传递出的信息,2014年保监会将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产品监管、公司治理监管、保险集团监管等方面要有明显突破。 

  “随着保险产品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保险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类风险也不断积累。未来保监会将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思路,加大偿付能力和资产配置的硬约束,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责任人的硬要求,落实追责制度,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依法查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相关机构和当事人。”梁智勤也告诉记者。

42家险企紧急增资

  不管愿意不愿意,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保险要做大保费盘子,就必须准备充足的备付金。

  1月6日晚间,保监会同时发布了6家公司变更注册资本获行政许可的公告,累计增加注册资本达29.94亿元。其中,人保健康注册资本变更为50.34亿元,新注资3.54亿元;国华人寿资本变更为23.2亿元人民币,新注资3.2亿元;前海人寿注册资本变更为25亿元人民币,新注资5亿元;天安人寿资本变更为30亿元,新注资5亿元;大都会人寿注册资本金变更为27.2亿元,新注资3.2亿元;和谐健康险公司变更为31亿元,新注资10亿元。1月7日,保监会又批复友邦保险四家分公司集体注资约10亿元资本。

  去年末,中国人寿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和中国人寿集团计划向国寿财险增资7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出资28亿元,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出资42亿元。而国寿财险此前的注册资本为80亿元,增资幅度近90%;中国太平在香港也发布公告称,由附属公司全部股东向太平人寿增资38亿元,增资完成之后,太平人寿的注册资本变为100.3亿元,增资幅度高达62%;同时,中国太平还向太平财险和太平养老增资,其中中国太平向太平财险增资10亿元,此次增资完成之后,太平财险的注册资本变为40.7亿元。中国太平向太平养老增资3亿元,此次增资完成之后,太平养老的注册资本变为20亿元。

  本报记者粗略统计,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共有42家险企获批增资,共计增资590亿元,仅国寿、太平增资方案涉及资金就有121亿元。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依靠自身资金“补血”,有些公司则依然靠外部资金来补充资本,去年12月9日,中国人保就公告,中国人保集团旗下子公司人保寿险获准在6个月内定向发行10年期次级债,募集规模不超过6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银行系险企,诸如工银安盛,交银康联、建信人寿、农银人寿等依靠银行大股东的优势,这些原本市场份额不大的公司一出手增资就是数十亿元,使得保费增长迅速,而这些公司也率先在市场上推出利率市场化的产品。

  “2001年、2002年前后,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等创新产品热销,开启了分红险的第一次销售高峰;随后受银保业务驱动,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在2007年—2008年受到热捧,由此形成了分红险第二波销售高潮。这两个销售高峰期热销的5年期、10年期分红险满期分别集中在2006年—2007年、2011年—2013年,特别是2008年销售的大量5年期分红险,今年将直面给付压力。当年谁家短期产品卖得越凶,谁面临的满期给付压力就越大。”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告诉本报记者。

  有业内人士担心,保险业或许能顺利度过今年的满期给付压力,但是到了2015年,还有2300亿满期金,又依靠什么渠道去填补,现在很多公司又开始新一轮的高收益产品销售,一旦这些产品到期,而资本市场又难以走出熊市,这期间2-3个百分点的收益差,或只能依靠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去填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