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沙龙
《经济学人》
彪悍战士阿里埃勒·沙龙的办公桌后放着一套立体声音响,方便他随时欣赏小提琴奏鸣曲。这个男人的身上和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这种矛盾的统一。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是不折不扣的“贝鲁特屠夫”。1982年,是他让以色列在黎巴嫩无端地陷入一场血腥的战争,导致以色列在全世界面前蒙羞。对另一部分人来说,他是“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英雄。1973年,是他率军西渡苏伊士运河,从埃及的炮火中拯救了以色列。他看上去如野兽般强韧,但同时又是个富有文化修养的人:他几乎从不错过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也总会在有女士进入房间时礼貌地起身。
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担任初级军官的沙龙与战友一起将巴勒斯坦人逐出村庄,并把他们的房屋夷为平地。在他此后的职业生涯里,沙龙陷入与巴勒斯坦人的领袖亚西尔·阿拉法特的纠缠,两人的较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约旦河谷转战至后来的黎巴嫩。2002年至2004年,阿拉法特被沙龙的军队围困于位于拉姆安拉市的官邸,最终被逼客死他国。沙龙作为军队指挥官、政府住房部长、总理和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党魁的大半部分职业生涯里,还支持犹太人的定居运动。他曾带头把一面以色列国旗垂挂在自己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穆斯林社区的公寓外。
但是,也正是这个男人,在以色列对“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发动毁灭性反击的前夜公开在电视上称,做一名巴勒斯坦人不容易,并在2005年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行动中,下令让犹太定居者从加沙撤离。这个转变令那些曾在2001年沙龙上台时考虑离开国家的以色列左派,到了2006年沙龙因两次中风而陷入昏迷之后为他落泪。
1928年,沙龙出生在当时由英国管辖的巴勒斯坦的一户知识分子家庭,原姓施恩内曼。当时,在邻居们忙于建设社会主义公社的时候,他那来自白俄罗斯的犹太裔父母却在自己家的周围竖起了篱笆,将这种平民理念拒之门外。父母教他吃饭的时候背要挺直,双肘要收近身体。70年后,尽管凸起的肚皮泄露了他不加节制的食欲,但他在吃饭时仍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在以色列议会议员餐厅里,沙龙喜欢把白糖倒进汤里,这也是他邀请跑会记者到他身边和他交流八卦新闻的信号,他很享受这样做。
但是,决定他的职业的,是为这个新成立国家奋斗的需要。沙龙14岁就参加了“锡安主义”(阿拉伯世界称之为犹太复国主义)民兵组织“加德纳”。当时的他认为,只有自己才能驱逐试图回到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难民。后来,他奉命带领一支被称为“101部队”的特种兵,深入敌方,对越境攻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费达因”(游击队)采取报复性袭击。在一次行动中,“101部队”在当时约旦人控制的位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凯比亚村杀死了几十名巴勒斯坦平民,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自那时起,上级命令沙龙主要去瞄准军事目标。沙龙也迫切想这么做;他说,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让阿拉伯世界接受以色列。但是,他挑起了冲突而不是解决冲突,并且,溢出效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地区,而是影响到了以色列与盟友的关系。凯比亚行动后,美国人短暂地中止了对以色列的援助。
沙龙的上级努力想控制他的行为,但多数时候他们都失败了。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他违抗命令,导致自己的士兵在西奈半岛身陷伏击。1973年,他与曾同赴战场的其他将领爆发激烈矛盾(他们都是和他一样从伞兵旅并肩战斗而来的“坦克人”),起因是争吵指挥坦克部队跨越苏伊士运河攻入埃及境内扭转战局的功劳应该归谁。沙龙的士兵对此没有疑问,他们在坦克上潦草地写下“阿里克,以色列之王”,阿里克是沙龙的昵称。
沙龙在梅纳赫姆·贝京阁内先后担任以色列农业部长、国防部长时期同样桀骜不驯。他拒绝参加以色列与埃及和平条约的签署仪式,因为强烈反对条约中允许巴勒斯坦自治的承诺。他一心想破坏这个条约,通过在巴勒斯坦人中增加犹太人定居点,致使分区隔离变得不可能。“任何我们不去争取的东西,都会被他们获得。”他对自己的追随者说。
并且,他正确地判断出,将埃及从军事均衡中移除,他就可以腾出手来应付他处。两年后,就在沙龙重兵围困贝鲁特时,在他支持下当选的黎巴嫩总统巴希尔·杰马耶勒被刺身亡,拥护杰马耶勒的民兵对位于贝鲁特的两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屠杀报复,导致数百人丧生。沙龙被认为负有责任,尽管他“没有恶意的企图”。
这件事导致沙龙被免去公职,但后来,他又慢慢地东山再起。一直到2001年当上以色列总理,他才有了安全感。然而,就在他镇压“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没多久,就对支持他的选民反戈一击。2005年,他在10天之内从加沙地带赶出了9000名犹太定居者。
尽管他已经有8年没有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但是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象征着以色列由世俗建国者和军人转变为将军再转型为政客的一代人的离去,这些人曾掌舵以色列半个世纪。不管是将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赶出家园,他当时都身先士卒。继任者更愿意追随他的脚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兰晓萌 编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