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莫让企业家成高危职业

作者:苏琦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08 23:32:00

摘要:中国企业家犯罪率的阶段性飙升是个沉重的话题,其中折射的不仅是企业界的问题,更是整个经济体和全社会的问题。

莫让企业家成高危职业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家犯罪共463起,较2012年的245例增加了88.9%。
    企业家犯罪比例的大幅增加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心:企业家正在成为高危职业吗?毋庸置疑,中国企业家的主流是好的,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学历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开阔,规则意识越来越强。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大背景,2013年中国企业家犯罪率的大幅飙升才令人感到心情格外沉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争取到2020年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目标。如果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商人法治意识淡薄,人们自然有理由对此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感到忧心,也会动摇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因此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不仅事关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国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进程,更关系到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建成。
    报告显示,近半数的案件发生在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节,不少企业家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将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混同,这一认识误区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家犯了罪而不自知。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企业家犯罪的预防,重点之一就在于企业管理机制中,应强化企业内部权力的合理分配与科学监督。
    在经过草莽初创阶段之后,如何将白手起家打造的公司改造成符合法律规范的现代企业,一直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个难题。上市成为公众企业自然是一个选择,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由企业家或其家族继续打理企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落后保守”,国外不少有名的大企业一直是家族企业。这里的关键是公司内部的合理架构和依法运作。中国不少民营企业家出身寒微,胼手砥足打拼出一个公司,往往将其视为个人私产,是“家业”的一个部分,导致家庭小金库与公司账户缠杂不清。如何让家族企业尽快成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如何尽快建立合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需要尽快完成的课业。
    事实上,目前国内市场上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稀缺,甚至不乏“海龟”专才,关键是中国企业家自身要扭转观念,打破小农意识,真正明白做企业是一个“替社会养猪”的过程,是一个公共行为,如此企业方能基业长青,“富二代”才能顺利接班。与其交给子女一份偌大的家业,不如给予其一个良好的可持续运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如此方不会令“富不过三代”的故事屡屡上演。
    报告显示的另一个让人吃惊的“亮点”是涉案人员文化程度明显提高,而其中民营企业家犯罪的年龄均值和犯罪的集中年龄段均明显较低。按理说,民营企业家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轻化应该有助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现代化水平。与“洗脚上田”的父辈们相比,这批年轻企业家拥有正规的教育学历,不少人出国深造沐浴过“欧风美雨”,国际视野和法治意识都让前辈们望尘莫及。这也是人们冀望于年轻企业家群体能够推陈出新,带领中国企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心源泉所在。如今这群“人中龙凤”中一些人却成了公司和社会的“蛀虫”,着实令人为之扼腕。
    除了制度层面的原因外,当下争炫斗富的浮躁社会氛围和以身家论成功的拜金主义标准,可能是令青年企业家们不能踏实守拙,安心做事,而选择铤而走险,试图通过钻法律空子一战成功的主要外因。“君子言于义,小人言于利”的处世之道或许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过于迂腐,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还应该为世人所记取。每个时代对成功标准的界定会有所不同,但关于一个企业家人们归根结底所能记取的不仅仅是其香车宝马、环侧美人的数量,这个企业家发明了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有什么样独到的运营之道,企业在他的手下实现了多大的增值,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回馈,凡此种种,都是比个人身家更为耀眼和长久的评判标准。那些在欧美一流学府深造的未来的中国年轻企业家们,除了学习人家的企业管理艺术和金融财技外,更应吸纳欧美社会的“工作道德”观念,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人所记取的不仅仅是其令人炫目的身价,更是其遍布全球的慈善事业。而刚刚仙逝的邵逸夫老先生一生居行简朴,以工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生前身后均回馈给社会巨大财富,更十足为后世楷模。
    在加强中国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提高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年轻企业家的道德自律水平,不仅关乎中国企业界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需要各方戮力求解。
    报告中还提到,在犯罪涉及的经营领域中,金融投资高居榜首,而与之相对应,在企业家所触犯罪名中,以非法集资频次最多。应该说,这一结果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企业家的命运沉浮除了企业和个人际遇外,离不开外部宏观大环境。2013年是中国经济深度调整之前,实体经济不彰,中央收紧银根,令此前泛滥的影子银行体系顿感压力重重,资金链断裂之下,一些违规违法操作行为自然浮出水面,受到法律惩处。
    令人唏嘘的是,由于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滞后,阳光融资一直难以普惠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结果导致每一次经济调整时总有一批民营企业家因此折戟沉沙。人们真诚希望眼下正在推进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渐进开放,能够真正给民营企业家打造一个公平的资金使用环境,从而在源头上使他们不再有饮鸩止渴的“吸金”之举。
    中国企业家犯罪率的阶段性飙升是个沉重的话题,其中折射的不仅是企业界的问题,更是整个经济体和全社会的问题。在企业家加强自身法治意识和道德自律的同时,还应多方求治,多管齐下,给中国企业家营造一个相对规范安全的营商环境,让商人不再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企业家身安心安,实乃中国市场经济之福。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