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新兵潍柴

作者:丁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03 23:55:00

摘要:赶在2013年结束之前,潍柴汽车发布其轻型汽车品牌——英致。由此,潍柴汽车正式挺进轻型车整车市场。作为汽车行业的最新进入者,潍柴能够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吗?

新兵潍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玲 北京报道

  赶在2013年结束之前,潍柴汽车于12月26日在北京发布其轻型汽车品牌——英致。由此,潍柴汽车正式挺进轻型车整车市场。

  “在英致品牌下,潍柴汽车规划了全系SUV,全系列MPV,全系列皮卡产品。按照现在的产品规划,潍柴汽车将于2014年推出首款产品汽油动力小型城市SUV。”潍柴汽车常务副总经理韩黎生介绍,潍柴汽车将每年推出一款新产品,2015年推出MPV,2016年推出皮卡。

  作为汽车行业的最新进入者,潍柴能够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吗?

  英致“三步走”

  为进入乘用车领域,潍柴汽车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为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包括团队体系、供应链体系、经销商体系、生产平台,在细分市场挣得一席之地。第二步,通过兼并重组,合资等方式推动“英致”跨越式发展。第三步是“英致”的国际化阶段,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汽车企业。

  “首先要做好第一步。”潍柴汽车总经理叶子青说。在团队建设上,潍柴集团具有包括潍柴汽车在内的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现阶段潍柴汽车的研发团队中也拥有20名以上的海归专家。

  在营销渠道布局方面,潍柴将通过包含4S店在内的多种形态的模式来快速布网,从核心地区逐渐向全国扩展。“凡是数字化系统里的方法、模式,潍柴汽车都会尝试。因为我们刚开始建设渠道,不会造成互联网销售渠道与实体店的矛盾。”潍柴汽车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谢凤高透露,潍柴汽车的品牌定位于细分市场里的精品,二三四线城市是潍柴汽车的主力市场。

  至于在核心的产品质量方面,相较于其他自主品牌缺乏核心技术相比,在动力总成、车桥方面,潍柴汽车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乘用车领域,潍柴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

  不过,叶子青并不担心。他认为,潍柴汽车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潍柴轻型汽车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潍柴将在2014年上半年推出轻型车发动机。”

  2013年10月10日,潍柴在扬州发布长三角战略,将长三角板块打造成轻型发动机基地、商用车基地和特种车基地,目标是到2018年底,形成百亿级的整车、整机、小功率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按照战略规划,到2018年末,长三角板块将完成年产40万台轻型发动机。届时,潍柴将形成由发动机、车桥、变速器、整车制造组成的完整框架。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轿车品牌和市场,韩黎生向记者透露:“目前,潍柴汽车还没有考虑轿车品牌和轿车产品。长远计划中,不排除进入轿车领域的可能性。”

  觊觎已久

  潍柴动力(000338.SZ)对乘用车领域的布局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

  2009年10月,潍柴动力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潍柴动力(重庆)西部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西部公司)。这一年,西部公司收购重庆市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嘉川公司)80%的股份,跨入乘用车领域,并于2012年全资拥有嘉川公司。

  2010年9月,嘉川公司与重庆旺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资设立重庆龙江轻型汽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潍力汽车”品牌的城市物流车、轻卡、小卡、皮卡、MPV等轻型商用车,其中嘉川公司占比51%。遗憾的是,潍柴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气候。

  伴随潍柴动力主营业务——重卡用发动机市场的不景气,潍柴动力开始试图向乘用车领域挺进。

  2011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商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势头戛然而止。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进入战略调整期,重卡市场大幅下降。是年,重卡市场销量延续2011年下滑态势,全年销售重型卡车63.6万辆,同比下降27.8%。同年,潍柴动力共销售重卡用发动机20.75万台,同比下降34.8%,净利润同比下降46.56%。

  乘用车市场的诱惑还在于,虽然市场增幅缩小,但利润依然较为丰厚。以SUV起家的长城为例,截止到2014年1月1日,长城汽车总市值高达1252.57亿元。潍柴动力的市值仅379.87亿,只有长城汽车市值的三成。

  到2013年,潍柴动力加速在乘用车市场的布局。2013年5月,嘉川公司开始大规模招聘,从5月9日到5月21日,嘉川公司连发25条招聘信息,涉及职位超过20个。5个月之后,潍柴年产30万辆的整车项目落户重庆。

  未来,潍柴动力要成为以整车、整机为龙头的世界级装备企业。“在重卡大巴业务之后,潍柴布局轻型车业务是顺理成章的。”叶子青说。

  还有机会?

  伴随潍柴汽车的诞生,有一个问题一直如影随形——潍柴在汽车市场还有机会吗?

  “中国虽然是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汽车拥有量远没有饱和。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年销三千多万辆甚至四千万辆都是有可能的。汽车行业的路才走到一半,后面的蛋糕大得很。我们看好远期。”谢凤高颇有信心。

  叶子青也认为,对于市场来讲,先进入者有先进入的优势,后进入也有后进入的机会。作为后进入者,潍柴汽车吸收了其他汽车企业先进经验,避免其他车企走过的弯路,加上潍柴动力的资金支持,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不久前,48家汽车企业被工信部宣告进入两年期的退坡通道。这将是汽车行业整合的开始,或许也是新品牌进入的一个机会。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认为,现在虽然不是新品牌推出的最佳时机,但是仍然有崛起的机会。

  只是,在中国汽车业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试图在乘用车市场分一杯羹的“跨界者”,但鲜有成功者。2004年从商用车行业进入乘用车市场的青年汽车至今仍在找寻突破口。

  如今,中国市场年产销规模突破2000万辆,连续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虽然中国汽车市场仍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竞争的激烈程度随着市场饱和度的提高已经今非昔比。要想像比亚迪王传福、吉利李书福一样成功步入汽车市场并不容易。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3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同比持续下降。虽然潍柴汽车所选择的SUV领域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但情况并不乐观。2012年9月-11月,自主SUV在国产SUV市场所占的份额下降了1.7个百分点,仅剩41.1%。

  更为严峻的是,SUV市场已经成为车企争夺的重点领域,外资品牌、合资品牌都在极力布局这一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七成的汽车品牌在华投放了SUV车型,2013年在华上市SUV超过30款,超过去两年之和。

  恐怕,即便有中国最大汽车配件集团——潍柴动力作为后盾,潍柴汽车的乘用车之路走起来也不会轻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