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十面“霾”伏 环保跃进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27 23:48:00

摘要:2013年的历史,是从一场雾霾开始的,网络上流行一时的这首《沁园春·霾》即是它的注解。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灰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唯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2013年的历史,是从一场雾霾开始的,网络上流行一时的这首《沁园春·霾》即是它的注解。

   1月14日,北京儿童医院,不到两岁的小勇戴着呼吸器正在接受雾化治疗,胖胖的小脸皱成一团,难受地蜷缩在妈妈怀里。在他身后,戴着呼吸器的孩子和忧心忡忡的家长坐满了整个候诊的走廊。从1月11日雾霾肆虐开始,每天都有超过800个孩子来此接受雾化治疗,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2日甚至达到近千人。

   此前一天,广西全州,大雾弥漫使得20辆车发生追尾,导致1人死亡15人受伤。湖南京港澳高速长沙-湘潭路段,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连续发生40多起交通事故。浙江安吉,一家家具厂深夜发生火灾,但是由于大雾弥漫,大火烧了近三个小时才被对面的居民发现。

   PM2.5“爆表”了。央视《新闻1+1》做了一期节目《谁的霾?!》,开头的解说极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石家庄500,邯郸500,保定500,北京498,长春375,全国17省市遭遇“十面霾伏”。

   法律学者徐昕在微博上调侃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天安门前,却看不见亲爱的毛爷爷。”外媒则这样形容1月11日的北京:“整个城市看上去就像机场里的吸烟区。”

   进入3月,雾霾逐渐烟消云散,黄浦江上“奇幻漂流”的死猪、河北沧州一鸣惊人的“红豆局长”,以及山东潍坊说不清道不明的污水地下直排依次抢占了环保新闻的头条。但与雾霾相比,这些都是过眼云烟。10月以后,伴随着雾霾的强势回归,PM2.5再次成为了焦点话题。

   12月初,以往习惯了隔岸观火的上海人笑不出来了,由于能见度太低,上海、南京等地的机场一度暂停航班起降。25省的100多个市都成了“雾区”,有诗赞曰:“笼罩大上海,伏击中山陵。南下海南岛,传染拉萨城。”不过,雾霾带来的也不全是坏事。在山东日照,5名犯罪嫌疑人由于大雾被堵在了沈海高速上,被尾随而来的9名民警一举拿下,让人哭笑不得。

   年底,正赶上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网友则不失时机地在微博上调侃说:“雾都的称号被我们帝都拿下,作为英国首相你是否感到羞愧?”《环球科学》杂志也评选出“2013年十大科技热词”,“雾霾”高居第一,远超“转基因”、“大数据”和“比特币”等舶来品。

   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屌丝们吸的雾霾,你们土豪也逃不掉。正是这稍显辛酸的公平,让环保工作开始落到实处。

   以前,地方政府唯GDP是瞻,环保部门在整个政府体系里非常弱势。有一句话叫“站得住的环保局长顶不住,顶得住的环保局长站不住”,能够任职多年的环保官员许多都习惯于妥协和退让,如果想严格照章办事,恐怕也离走人不远了。还有的地方,环保部门的经费严重缺乏,连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每次检测的时候还要从外面借,结果一年只能象征性地检测一次,根本无法实现常态化的监督。

   今年,各级环保部门明显“站起来了”,不仅如此,还忙得不可开交。以河北唐山为例,2月份排污企业“三查”,5月在21天内关停取缔199家污染企业,8月又开始第二批关停取缔。这中间,还穿插着整治102台燃煤锅炉、搬迁改造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在全市禁止销售使用高硫燃煤和焦炭等。具体到每名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开一次环境检查汇总工作会。除了本职工作,每个人还要兼职对口监督一家污染企业,一个月至少下去检查两回。

   由于河北省紧邻北京,又是污染大省,石家庄、唐山、邯郸等是“全国7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污染较重的前10个城市”的常客,这让不少北京人将雾霾的罪魁祸首归咎于河北,连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自己都觉得“脸红、出汗、坐不住”。在重重压力下,河北省不得不开始动真格的了。

   环保部也很忙,主要忙于PM2.5防控和大气污染防治,这已经上升到了战役的高度。最大的成就无疑是9月10日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提出了10条35项措施,被称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纲领性文件。其最大亮点是:要拿出1.75万亿,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环保部不再是单打独斗。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司法解释,明确了环境污染犯罪的入刑门槛。银行业也搞起了“绿色信贷”,要对新上项目加强信贷管理。国土部最狠,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项目一律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最为重要的,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一次单独拿出一章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阐述,并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到考核体系,《决定》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

   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这正是经济学界警惕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区间。未来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像泰国和墨西哥那样,依旧走资源消耗、污染环境的老路,最终陷入经济停滞的泥潭无法自拔;要么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转变方式、打破垄断、提高居民收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其实,转型升级在中国已经呼喊了很多年,不过由于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压力不够,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加之地方政府对于GDP的盲目追求,只看到眼前的短期政绩,助推了企业在高耗能、高污染的路上狂奔,最终造成产能过剩。

   如今,高炉拆除了,钢厂停产了。未来GDP怎么办?如何解决就业?这成了地方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倒逼着政府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从这个角度讲,雾霾其实也不全是坏事。毕竟它促成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大跃进”,这场“环保大跃进”又倒逼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为打破“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可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