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

作者:岳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04 00:30:00

摘要: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地方,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这里都曾经是地缘政治的重要阵地,大国在这里纵横捭阖,为着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

一次别离

岳巍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地方,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这里都曾经是地缘政治的重要阵地,大国在这里纵横捭阖,为着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时光流转,从不停歇,不变的只有脚下的土地,而地面之上的一切,包括人们的内心都已经与往日不同。于是,现在,中西亚这个命运多舛的区域,将要迎来与旧时代的一次别离。

别了,美国大兵

    与奥巴马握手寒暄的时候,卡尔扎伊还是跟往常一样,身着他的传统行头,西装外面披着一件“储磐”,头上戴着一顶卡拉库。储磐里面的西装被他的国内反对者视为其国族主义只是装装样子,而卡拉库则直接为他招致了来自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声浪。不过显然卡尔扎伊对这些异见毫不在意,过去十年中,卡尔扎伊牢牢掌握着阿富汗的国家权力,这得益于他在国内的民众基础以及灵活的政治身段,当然还有来自美国的强力支持。

    奥巴马显然对于卡尔扎伊表示了足够的善意,在他成功连任之后的二人首次会晤中,目前在阿富汗驻军人数最多的国家的总统对他说,将要从那里撤军。

    奥巴马说美国实现了阿富汗战争的主要目标——摧毁了“基地组织”。由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按照约定,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这个过程将持续到2014年底。那时,所有作战部队都将离开阿富汗,美国在那里仅会发挥“非常有限”的作用。

    “我们将从今年春季开始展开不同以往的任务:为阿富汗部队提供训练、建议和协助。这将是历史性时刻,”奥巴马说,“2014年底前,过渡将完全结束。阿富汗将对自身安全负起完全责任,这场战争将负责任地结束。”

    阿战十年,超过两千名士兵是躺在棺材中回到美国,悲伤的人们迎接来自遥远的中亚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过去十年中,类似画面出现在数不清的媒体版面上或是节目时间段内。

    现在是要道一声别离的时候。

    阿富汗现在有35.2万名正接受培训和已经上岗的士兵和国民警察。卡尔扎伊保证他们将会承担起保护阿富汗人的完全责任,因为美军的绝大多数是单方作战行动将要结束,并且从村庄中撤出。

    奥巴马和卡尔扎伊在联合声明中说,阿富汗武装力量现主导超过80%的作战任务,他们还将在下个月主导覆盖阿富汗90%人口的安全防务。

    对于阿富汗,即便美国不会完全撒手不管,但是它也不会像过去十年那样作为当地最主要的军事存在,即便很多人担心,美国离开,塔利班将会卷土重来,但是美国却相信,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被击毙以及基地组织(al-Qaeda)领导层遭受重创使得驻军行动失去了正当的理由和意义,而更大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则来自也门与索马里。

    可以预见的是,阿富汗人会抱着复杂的心态欢送曾经帮助他们摆脱塔利班统治的美国大兵,这与他们当年告别前苏联占领者时的心态应该会有很大不同。

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前苏联的承继者,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表现出了长期盟友才有的姿态。他不止一次在联合国会议上阻止针对阿萨德政权的制裁决议通过,这为它引来了多方批评。叙利亚反对派在游行中的横幅上除了反对阿萨德的标语,还有谴责俄罗斯的口号。

    阿萨德从行将去世的父亲,叙利亚上一任统治者手中接过最高权力的时候,人们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够表现得开明开放甚至希望他能为叙利亚带来历史性的变革,很快他们就变得悲观,随后便是失望。

    再次点燃希望之火的是突尼斯的那名自焚小贩,叙利亚也加入之后在中东多国发生的试图使政权更迭的一波反抗浪潮之中。

    阿萨德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与他的那些独裁者“朋友”一样死走逃亡,而是一直表现出强硬姿态,尽管中间也不乏释放出示弱的讯号。

    叙利亚战争最后变成了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夹杂着民主反叛、教派冲突、地区性的代理人冲突、全球大国角力的炮声中是战火中的升斗小民的哀嚎。

    反对者们期待着北约国家像对利比亚班加西政权一样的军事支援,可是,这一次,他们失望了。

    即便是调门喊得最高的奥巴马,事实上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定真的出兵支持反对者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意味着,刚刚从阿富汗抽身的美国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战场,奥巴马无法评估这一次会不会又是一个难以抽身的泥淖之地。

    国际社会努力要说服叙利亚各方把主要心思放在参与一项政治进程上,而非战争。初期饱受谴责的叙利亚政府方面被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确认遵守了停火协议、停止了对平民社区的炮击。

    事情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大马士革郊区发生针对平民的化学武器袭击。这是奥巴马明确宣布过的死线,如果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就要对其进行军事打击。

    这一事件看上去像是要变成压垮阿萨德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情看起来要变得很糟糕,又是俄罗斯出面压制了多方的动武冲动,剧情再次发生逆转,被认为是政府军恶行的化武袭击不确定是不是反对派所为,或许这也是奥巴马希望看到的情形,因为奥巴马似乎并不真的想卷入叙利亚战争。

    地缘因素加上历史上宗教原因的影响,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很明显地偏袒阿萨德一方,反对派中的上千个派别以及其中已经表现明显的极端主义色彩,让美国对他们心生提防。

    俄罗斯吹走了落下来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或在偷笑。

温和派的胜利

    对于1950年代就已经制定核计划的伊朗来说,与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斗智斗勇持续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因为各种不配合,伊朗遭受了来自联合国的多项制裁。2013年11月24日凌晨,包括对伊朗核问题反应最为强烈的美国在内的伊朗核问题六国及欧盟与伊朗在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的第一阶段措施达成协议。

    显然,这一协议的达成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遵照协议,“伊朗同意暂停生产丰度为5%以上的浓缩铀,不再兴建额外的铀浓缩设施,不新增离心机,不再建设被怀疑可能生产武器级别钚的阿拉克重水反应堆,伊朗核设施接受以往从未有过的国际监督。美欧则暂停对伊朗黄金、贵金属、汽车等的部分进口限制,以及石化产品的部分出口限制。”

    伊朗与美国对于协议细节的解读上存在分歧,都在朝着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向进行语义延伸,但是,以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因为日内瓦协议的达成,开启了一扇看得见亮光的门。

    伊朗国内的温和派与国际社会的主和派,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伊核问题上实现双赢。伊核问题解决之后,朝核问题变得更为凸显,伊核问题的解决或许能为解决朝核问题提供一种可供试验的路径,这应该是此日内瓦协议的意外价值。

    从伊朗到叙利亚再到阿富汗,中亚西亚地区传统上地缘政治争夺的是非之地,当前却表现出趋向于平静的态势,二战时期英国代管,冷战时期美苏分治,冷战结束之后,此一区域全球战略价值开始下降,大国不愿在起码的道义责任之外对此一区域进行更多的实际干预,双方被历史推动着,实现着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次别离。

阿富汗战争十年大事回顾

2001.10.7  进攻阿富汗

    为报复“9·11”恐怖袭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展开“持久自由行动”进攻阿富汗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开始。12月初,塔利班政权垮台。

2001.12.5  签署《波恩协议》

    各派签署《波恩协议》,为阿富汗战后政治发展制定出路线图,迎立哈米德-卡尔扎伊为阿富汗临时政府首脑,并组建国际维和部队以维护喀布尔的安全。

2001.12 协助重建

由北约领导的国际安全部队开始进驻阿富汗,负责维持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北部城市昆都士的治安以及协助重建工作。

2003  无力增兵

  美国抛下阿富汗的乱局,向伊拉克发动战争,造成盟友的分歧和国际的普遍反对,激化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当时,美国已无力继续向阿富汗大幅增兵。因此,美国只能要求北约盟国向阿富汗增派兵力。

2003.8.8  北约接管

    北约接管喀布尔市内及其周围的安全职责,这是北约组织第一次在欧洲境外承担使命。这使北约在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国际安全协助部队”(ISAF)中担负起领导作用。

2004.1.4 通过新宪法

    阿富汗举行支尔格大会,通过新宪法,向着举行本国20多年来首次自由选举迈出重要一步。

2004.10.9 民选总统

    卡尔扎伊成为阿富汗第一位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他获得了55%的选票。

2005.9.18 首次议会选举

    阿富汗举行本国首次议会选举,选出249名议员以及34个省议会的代表,首次有了女性议员。在外界看来,这次选举是对阿富汗能否建设有效民主的一次关键考验。

2006.3 布什突访

    布什突访阿富汗。他在与卡尔扎伊会谈后说,美国不会放弃对“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追捕行动。

2009.2 美兵增50%

    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批准将驻阿美军兵力增加近50%。国防部官员说,增兵总数将达到17000人,而美国已经在阿富汗派驻了38000名官兵。

2011.5.1  击毙本·拉登

    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军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境内的阿伯塔巴德击毙曾受阿富汗塔利班庇护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

2011.6.22  “三步走”撤离计划

    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他从阿富汗撤离美军的“三步走”计划——7月将有1万名士兵返美;2012年夏天之前,3.3万名作战部队撤离阿富汗,驻阿美军的任务从作战转为提供支持;撤军行动将在2014年结束,阿富汗人民将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