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资金大转盘失速之谜

作者:肖君秀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27 16:25:00

摘要:一场不计血本的抢钱大战暂时喘息,危情之下央行已两度出手救急年末钱荒,不过,与6月钱荒时的低调救助相比,此轮更显高调。

资金大转盘失速之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一场不计血本的抢钱大战暂时喘息,危情之下央行已两度出手救急年末钱荒,不过,与6月钱荒时的低调救助相比,此轮更显高调。

   继上周央行采用SLO的短期操作向市场共注入3000亿资金后,本周二央行启动逆回购输血290亿元,这才使得一度疯奔至10%的利率降温。一年闹两次钱荒让资本市场胆战心惊,股市、债市期间更是血流成河。不过这种紧绷的资金面将成为常态,钱荒或仍未终结。“明年上半年利率可能还会创新高,可能是二季度,一季度流动性宽松一些。”一位银行业人士对未来的资金面持悲观态度。

   流动性仿佛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市场上不断闹出钱荒,资金周转突然失速,这股强大的下拖力量究竟来自何方?

   而央行的态度也与以往截然不同,虽手握流动性的大闸门,却表现出惜钱如金的悭吝,唯在钱荒之下才出手救急,倒逼银行以及低效过剩产业降杠杆意图一目了然。如今降杠杆已悬于半空,央行偏紧的货币政策迈入了攻坚时段。

被拖累的巨头们

   硝烟弥漫的抢钱大战经历一周之后,终于稍稍缓和。12月25日,上海银行间7天和14天的拆借利率从此前的8%降至6%以下。

   该日,圣诞节的欢乐并不能安抚银行交易员紧张的心理,他们经过连续数天的抢钱大战之后仍严阵以待,“央行逆回购只能暂时缓解,年前抢资金平头寸安然度过钱荒才是王道!”某大行深圳分行一交易员如是说。

   如此高高在上的利率,最终的买单者是谁?“什么企业能贷得起款?房地产!还有地方政府,因为压根就没想过要还钱!但它们现在都太危险了。”上述银行业人士分析,除了这两大“巨头”,还有一些国企,只有他们才会对高利率毫不心慌。

   今年以来市场利率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而从前的海量流动性似乎消失了。“前几年注入进去的资金的确不少,但进去以后周转速度大幅下降,原因是经过多年扩张大量资金进入低效产业。”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对《华夏时报》记者称,这些低效产业包括地方政府平台、地产开发商等,它们沉淀了海量资金。

   市场的看法颇为一致,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认为,QE退出对此轮钱荒无太大影响,市场早对此有所消化,“根本原因在于大量资金期限错配,流入房地产市场和政府融资平台,甚至发新还旧的资金池。”

   市场将上述巨头们称为“对利率不敏感的行业”,不管利率多高都会继续借钱。银行方面对此又如何看呢?“房地产这一块销售整体还可以,有需求端的推动,地产商可以拿地开工。地方平台这一块银行也是有顾忌的,但毕竟把钱借出去收益是可观的,同时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某大型上市银行总行资金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这两大“巨头”堪称资金最为密集的行业,可见大量资金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但基建项目的低效和房地产泡沫已使之成为高风险地带,加上经济的降速使得整体投资边际效应递减。

   “这在货币层面的反映是货币周转速度不断变慢。”刘煜辉认为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

   “今年的M2增速与以前比有很大不同,都是虚的,银行你借我我借你,这样大家都有同业的存款。但实际上都是一百元,借来借去在数字上表现了增量,实际上真正的存款没有M2表现的那么多。”上述银行业人士认为今年货币增量与前几年比实际上大为缩水。

   为有效遏制上述巨头们的资金需求,偏紧的资金面还将使利率居高不下,而其他实体经济将雪上加霜。本报记者对小贷公司进行了调查,一些小贷公司已在降低业务增速,“市场借钱越来越难,虽然利率很高,风险也越来越大,明年坏账将会增多。”深圳一家小贷公司老板认为,控制借贷规模成为当下风控之一。

央行“攻坚战”

   面对上述巨头们永无止境的资金需求,央行选择从供给端掐紧流动性,使银行和上述巨头们主动降杠杆,从而推进经济转型,恢复经济增长活力。

   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多次提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央行正在通过铁腕手段控制流动性,通过价格端产生作用来盘活存量和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在今年两次钱荒的时候,央行最倾向的救急手段是SLO,即向12家机构提供不超过七天的短期操作。这说明央行只会在钱荒危急之时出手,市场惊险度过之后又会袖手旁观。

   然而,市场对高高在上的资金利率开始渐渐“见怪不怪”,资金周转似乎越来越沉重,“SLO只是缓和资金面,长期的经济资源错配、效率低下,这个问题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改变不了的。”在刘煜辉看来,经济结构性的长期问题,靠央行短期的货币总量控制无法改变。

   如今,央行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利率水涨船高,如果推出逆回购缓和,那么势必又会引起新一轮的杠杆叠加。同时银行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面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源源不断的资金需求,一面是产能过剩严重机器开工率不足。”在上述银行业人士看来,银行作为企业肯定是愿意借给还得起钱的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以及国企。

   地方政府撤出大的基建投资领域在三中全会已定调,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会后政府做了很多安排,包括在农业主产区和环保地区取消GDP考核,增加地方债务考核等,都在说明政府正在开始逐步退出市场。但是,细则仍未出来,市场都在进一步观望。

   而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控制流动中如逆水行舟,“利率市场化肯定是会伴随阵痛,金融改革用攻坚来形容影响肯定很大,甚至有经济衰退的危险。”某券商金融行业分析人士如是说。

   接受采访的人士大都认为,现在还没有真正盘活存量,资金还在不断流入上述巨头们手中。只有政策多管齐下,才能使地方政府项目和房地产降温,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扩融等手段,通过金融和政策的组合拳,才能唤醒沉淀的海量资金,重新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

降杠杆仍悬半空

   “银行都给出了10%的利率,但年底了我们要保持现金的流动性,没有作这个投资操作。”某大型企业财务公司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资金方不愿意借钱,更加剧了利率的攀升。“一念头寸就心慌。”上述银行交易员无奈地说,资金价格如此之高,该出手时就出手。

   降杠杆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资金价格将在较长时间维持高位。此外,房地产和地方平台风险仍在加大,国家统计局12月18日发布的11月份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0%。社科院最新报告称,2012年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债务预计接近28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3%,其中地方债务19.94万亿元,须引起高度关注。

   在刘煜辉看来,降杠杆到底能执行到什么程度,最终取决于高层心中的底线,“如果不减杠杆,流动性压力是不可能自动消失的。”

   一面是高悬的地方债堰塞湖,一面是难以打压的房地产泡沫。无论是银行,还是需要降杠杆的产业,降杠杆都还才行至途中。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去杠杆,市场要继续承受高利率之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