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换将殃及新基获批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28 16:45:00
4月1日起实施的基金管理人员管理新规双管齐下,基金经理“打短工”受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学梅 北京报道
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未满一年变动的,就视为频繁,除非有特殊情况。作为一个规范,不可能认定各种情形,但特殊理由是会严格考察的。”
根据WIND统计,截至3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38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基金经理的变动常常会影响持有人的利益,引起持有人不满。因此,将于4月1日起实施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和《基金经理注册登记规则》(下称《规则》)备受市场关注。国都证券基金分析师苏昌景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最关注的是关于基金经理频繁跳槽的条款。”
频繁换将
殃及新基获批
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马永谙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更换未必会直接影响到基金业绩,但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则成为影响基金业绩的诱因。不过在同一基金公司里面,有同一个投研团队,公司内部有预先安排,比如有备用基金经理,先进来跟着一起做,有备而来,对基金的影响没那么大。而基金经理更换任职单位,基金公司是被动应对的,这就对业绩影响较大。但是职业有流动自由,基金经理也有个人选择的自由,不能做过分严格的规定,所以要选择一个平衡点。”
对于职业流动自由和频繁跳槽之间的平衡,《指导意见》和《规则》中都有条款涉及。《指导意见》第三十五条中规定,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未满一年的,公司不得变更基金经理,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书面说明理由。基金经理频繁发生变动的,公司应当向中国证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书面说明情况。《规则》第九条规定,短期内频繁变换任职单位等12中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注册为基金经理。
证监会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频繁”作出了解释:“两个频繁的含义不一样,《指导意见》中频繁是针对基金公司,从面上而言;《规则》中的频繁针对基金经理,对个人而言。第一个频繁,比如一家基金公司旗下五六只基金都发生基金经理变更,这样在基金公司发新产品的时候,证监会将予以审慎考虑。这对基金公司来说是一项很有力的约束。”
《指导意见》第三十七条规定,基金经理调整频繁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将对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和新产品的发行申请予以审慎对待。
未满一年变动
视为频繁
据统计,目前基金经理的人均任职年限为1.3年,也就是一只基金一年多变动一次基金经理。马永谙对记者说:“我们的统计结果也和这个差不多,颁布的规则只能做适度规范,不能硬性要求。市场有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规定只能是适度的规范和引导方向。”
而对于“频繁”的解读,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未满一年变动的,就视为频繁。除非有特殊情况,不能随随便便换人,比如另一任职单位薪水高这样的原因,而是指极端的一些因素,比如生孩子、重大人身事故、公司更换股东等。作为一个规范,不可能认定各种情形,但特殊理由是会严格考察的。”
《规则》中短期内频繁变换任职单位,是指最近2年内变换任职单位2次以上。苏昌景表示:“两年跳槽两次以内属于正常变动,这在别的行业也一样。严则死,太严就失去灵活性了。《规则》已经算是比较严格控制基金经理跳槽的现象了。”
苏昌景表示,很多基民投资都是冲着基金经理去的,所以基民才对基金经理任职的稳定性有特殊要求。
证监会有关人士也表示:“去年基金公司有很多频繁跳槽的,一年跳好几个单位,以前没有规定,现在有明确的法规,尽量规范投资管理人员变动使其有序地进行。”
注册登记制
有效约束跳槽
由于《规则》涉及到注册登记制,苏昌景认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基金经理跳槽。毕竟有登记,个人从业以来的发展历程有记录,要变更还得重新注册,有登记就有顾虑了,基金经理跳槽就会有所收敛。”
除了工作变更的注册制,《指导意见》第二十六条,还对基金公司通信管理制度有所规定,要求公司固定电话应进行录音,交易时间投资管理人员的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移动通讯工具应集中保管,MSN、QQ等各类即时通信工具和电子邮件应实施全程监控并留痕,录音、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资料应当保存五年以上。
马永谙表示:“这些是从业人员必须接受的,通用的规范,并不是限制。公众人物没有隐私,工作时间内,这些都是公职行为,是职业操守。”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我来这个公司之前就听现在的基金经理说他们的手机上班都没收,MSN全程监控。”
虽然近期两大规范的颁布,将对基金经理跳槽有所约束,但浙商证券基金分析师姚小军也向记者表示:“规范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不可能仅靠监管部门完成所有的事情。基金经理的需求量大,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导致变动频繁。规范只能是尽量引导基金经理任职时间长一点,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所以管理层也不想把规则定得太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