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广积粮”对抗“饥饿游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6月钱荒造成的心慌渐次平息,但年末各大机构又开始焦虑和紧张了。
各大金融机构开始了新一轮的“抢钱”大战,银行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从往常的4%以下突然飙升至6%以上,基金公司的债基遭遇大量赎回惨跌不止,超过200多只债基跌破“1元”面值。交易员的日子非常难熬,经常有人调侃称“债券交易员又开始展露文艺才华”,他们用漫画和诗词描述“钱荒”的凄惨曾广为流传。
不过有了6月钱荒的经验,如今各家机构都少说多做,“深挖洞、广积粮、不抬杠”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监管层掐紧流动性倒逼银行降杠杆以降低风险,而今银行已心领神会。市场认为未来流动性紧张将成为常态,但持续的钱荒以及不断推高的市场利率,最终将传导并影响实体经济。
“抢钱”再次上演
又一轮“抢钱”大战上演,各大机构都在储备资金度过年关,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资金紧张的状态,已从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高企直接反映出来。11月28日,银行间拆借利率14天及1月利率均站在6%的高岗上,分别为6.295%、6.555%,而此前交易所隔夜利率也多日在盘中冲至5%以上,可见在这个月资金备好之后,机构们又继续在抢购12月份的资金了。
“现在不管大行还是中小银行,都会特别注意自身流动性问题。”一家大型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告诉本报记者,有了6月资金紧张的教训,大家都会提前准备好头寸。
为了备足流动性,各家银行纷纷抬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吸储”,记者查询银率网得知,最近银行多款稳健型、预期产品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财产品纷纷上线,此外大、中型银行收益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更是比比皆是,以往习惯了收益4%上下的客户感觉资金价格突然走高,“稳健型产品这么高的收益太难得了!”一名投资者对记者说,她将股市数十万的资金都转到理财产品上来了。
现金的短缺以及资金价格的推升,使得债券市场惨淡不堪。“今年的奖金估计拿不到了,行情很不好!”某银行债券交易员对记者抱怨,由于现金难求不断推高债券利率,成交也陷入惨淡之中。如今,信用债和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7%,创下八年来的最高位。此外基金公司的债基由于客户急于“变现”,也陷入了泥淖之中,已有超过200多只债基跌破“1元”面值,债基陷入了“赎回—割肉—下跌—赎回”的恶性循环之中。
兴业证券研究员王涵认为,这一波债市的暴跌与以往完全不一样,其中银行普遍反映存款稀缺,额度非常紧张;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收缩和信托产品收益率回升,指向实体部门的流动性也开始紧张。
“其实从国庆之后到现在资金一直都很紧张。”11月28日,湘财证券研究员姜锡峰说,资金仅在9月份缓解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年末将至,资金紧张的局面更加凸显,其认为以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来看流动性更有效,“(隔夜)这两天三点七几,与前几天比还算稍微缓和,但与今年上半年或者过往比都算高的!”以往流动性较好的时候,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隔夜围绕在3%上下。
在市场不堪重负之下,央行终于出手了,11月28日,一家银行交易员对本报记者称,这两天市场流动性稍微缓解,“该借的都借了,而且今天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90亿元14天期的逆回购操作。”逆回购即向市场“放水”,央行在市场饥渴难耐之时降了些许甘露。而在此前一周央行进行了320亿元逆回购操作,央行“放水”收窄的态度亦很明显。所以央行“放水”的举动并未使市场轻松起来,一家上市银行资金部人士对此称:“吃了这顿担心下顿……”
深挖洞广积粮
钱紧的日子在过去并非没发生过,如年中年末、月中月末以及季末,都会因为报表节点或缴存准、节假日等因素而导致资金面紧张,但往往过了时点便又重回舒适状态,而这一次资金紧张持续的时间将会更长。
“今年资金紧张不会改观了,大家认为这种资金面偏紧的趋势要持续到明年下半年了!”姜锡峰认为,通胀要明年下半年才会出现拐点向下,所以央行此前不会放松,资金面不会有太多的改善。11月初央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明,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促使经济降杠杆和去产能。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资金面不再是宽松与紧张的交替,而只是紧张和更紧张的状态出现。
上述大行深圳分行行长说,流动性宽松的时代已过去了,如今货币政策已进入了稳健偏紧的时代。流动性阀门掌握在央行手里,但从6月的钱荒以及此次央行谨慎“放水”来看,央行只会在特别紧张的时候少量注入流动性缓解,其他时候都会袖手旁观,以倒逼金融机构继续加速去杠杆。
近两个月来,外部资金流入大为改善,10月新增外汇占款高达4416.02亿元,9月新增外汇占款也较前几个月明显好转达至1260亿元。然而,外部资金流入并未帮助市场流动性好转,央行依然将资金面控制在偏紧的局面。
银行资金还遭遇了竞争者的抢食,银行资金脱媒的现象已愈演愈烈,如余额宝利率在5%左右,而一些P2P产品更是高达20%左右。外部产品利率的推升导致了银行存款流失,银行不得不推高理财产品来吸储,可见实际存款利率已经被逼市场化。东北证券研究员刘朝阳预期,未来紧平衡格局无根本改观,进入12月份又将面临年底“抢钱”大战,资金价格必居高不下,债市调整趋势将延续。
“资金紧张将是长期状态,不要抱有幻想,深挖洞广积粮。”市场人士认为唯有备足流动性才是王道,6月钱荒已经给了惨痛的领悟。
而企业债收益率和票据贴现利率双双上扬,意味着实体经济资金成本已经在上升。这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瑞银证券的研究认为,需要更关注中国经济体系中有多少比例信贷活动成本出现上升;还有,利率上行会导致信贷量的增速下滑多少。
瑞银证券的观点是,尽管其他金融产品快速发展,但经济体系中的大部分信贷存量(占比达76%的银行贷款)仍基于贷款基准利率定价。此外,近几周信托融资利率并未明显上升。
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中,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监管层更多地通过额度来管理信贷,同时经济中很大一部分实体(如国企和地方平台)对利率并不敏感,所以近期利率上扬并不会导致信贷增速的快速放缓,这仍能支持2014年GDP增长7.8%。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