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林中:旭辉已告别家族企业

作者:王海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29 23:42:00

摘要:自从2012年底在香港上市后,旭辉在今年前10个月内已经实现销售额140多亿元,增长速度超过了50%。

  本报记者王海春上海报道

  前不久,旭辉集团(00884.HK)进行校园招聘,演讲的PPT是董事长林中亲自做的。

  “旭辉未来的总裁就在你们中间!”林中在校园招聘时,讲出了这句话。

  这句话,林中拿来与《华夏时报》记者分享,他想表达的是,旭辉集团上市以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旭辉集团正在发展的加速期,也告别了家族企业的烙印,如今旭辉集团当中除了林氏三兄弟因为参与创业而保留管理职位外,“没有七姑、八姨的在企业里面”。

  2013年,对于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来说,收获最大的就是公司在香港上市给公司带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自从2012年底在香港上市后,旭辉在今年前10个月内已经实现销售额140多亿元,增长速度超过了50%。

  “我一直认为,做企业就像是跑马拉松,‘途中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林中说,2013年旭辉实现上市以后,就迎来了一个“途中跑”的机会,这个时候要加速,要超越。

  “不能拿错地”

  《华夏时报》:有业内人士认为旭辉这几年的扩张速度过快,因扩张速度过快而使负债率迅速增加,你怎么看待公司快速扩张和负债率增加的问题?

  林中:外界可能对我们有一些误解。我们认为企业的安全要摆在增长的前面,旭辉对负债的管理其实非常严格。

  在上市之前,2011年我们的净负债率是117%,上市以后2012年我们的净负债率降到了64%,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净负债率也只有67%。今年扩张的速度的确较快,现在数据没出来我也不好公布,但我估计也不会超过80%,预计年底前在70%左右。

  旭辉在上市之后,主动控制实施稳健性,并没有去通过放大财务杠杆来获取快速的增长。我们内部有一个财务模型,增长速度大于50%,净负债率绝对不能超过80%,这是我们自己定的一个自律的杠杆。

  《华夏时报》:高增长伴随高负债,财务成本会增加,会不会造成旭辉利润率的下降?

  林中:我们不会单一追求增长率或销售额。为什么?因为这样我不挣钱,我没利润。旭辉在做大规模、提升速度的时候,我们也同步在提升盈利能力。现在我们内部给所有的总经理考核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都不是只考核一个销售额,而且包括规模、增长、盈利性在内的好几个指标。

  今年整个房地产行业毛利率、净利率下降的时候,我们却开始回升。现在行业的利润基本在12%-15%,做高周转的利润率在13%左右。旭辉今年做高周转在这个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华夏时报》:旭辉今年拿地特别凶猛,今年上半年以82亿元的价格先后在杭州、武汉、重庆等城市购置了12幅土地,总建筑面积达153万平方米。旭辉拿地的标准是什么?

  林中:旭辉今年的拿地节奏,大家看到上半年拿了很多,下半年却拿得少;因为上半年楼市还在缓慢的增长阶段,土地价格较低;进入6月份以后,房价和土地价格都开始大幅上扬,我们拿地的数量也少了。

  我们拿地还有一个战略导向和要求,就是不拿错地,不拿贵地。我们也不是在高峰期不出手,在高峰的时候我们拿地的策略就是捡漏。我们会参加很多地块的参拍,但是我们不会在热门地块上跟人家硬拼,因为那种地拼下来就是各种类型的地王:单价地王、总价地王,特别是单价地王,让房企更难受。拿错地会严重滞后企业的发展,一定不能拿错地。

  “旭辉已不是家族企业”

  《华夏时报》:说到公司架构,有人说旭辉有很浓的家族色彩。你认同这一说法吗?现在旭辉的决策是如何进行的?

  林中:旭辉是一个家族控股,但是旭辉是一个现代企业管理和治理模式的公司。

  在向学校招聘演讲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就是“旭辉未来的总裁就在你们中间”。就是说企业的生命在设计上,要高于我们自己本身的寿命,在未来二十年内形成一个经营权、所有权和监督权相独立的,一个以职业经理人为主的现代公司。

  在公司高层,除了我们三兄弟作为创业者在这个公司任职以外,所有的岗位都是职业经理人。甚至在财务和采购这些重要的岗位上我们聘用的也是公司自己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因此,旭辉早已不是家族企业。

  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旭辉现在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是由总裁加上各重要部门的一把手,现在大概有7人,4票通过后再讨论,然后我有否决权。

  《华夏时报》:你会经常使用否决权吗?

  林中:一般不会。之所以不会轻易使用否决权也是因为流程都走到位了。因为在整个前期的投资可研报告这一阶段,其实已经对很多问题分析得很清楚了。

  所以在这个方面旭辉要不断地去探索这种委托代理、信托责任。此外,就是我们要有一个机制,如何选拔最有能力带领旭辉往前走的领导人,这个我们公司内部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