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冲量“肉搏”激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盛青红 广州报道
公募年底规模大战奏响前奏曲。仅11月25日那天,就有12只新基金同时发售。
作为上海基金公司的骨干销售总监,陈青(化名)也开始了密集的拜会渠道之旅。
“没办法,一临近年底就得忙着新基金发行和冲量。”陈青坦言。让陈青觉得冲量艰巨的因素正是资金面紧张,“暂且不论冲量资金好不好找,光是冲量成本就肯定得被抬高。12月更密集的行程就要开始了,今年的冲量任务注定更加艰巨。”
规模战前奏曲
虽然距离年底排名战还有1月有余的时间,但公募暗战已经硝烟四起,拼新基、冲货币已经成为常用武器,就好似年底前必有的序曲,只是今年的序曲唱得更为揪心。
据记者了解,自6月银行间钱荒以来,资金面紧张的氛围一直未能消散,11月以来,协议存款收益率就不断攀升,一个月协议存款收益率已经达到6%以上,投资短融的收益率也蹿升到6.5%,而上半年短融收益率尚不足4%。
记者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统计,11月25日,12只新基金同时发售,其中5只为债券型基金,2只为货币型基金,另有1只为保本型基金,“看基金类型,基金公司发行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冲规模,好给董事会一个交代。”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系基金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固定收益类基金对基民特别是银行渠道客户比较有吸引力,并且寻求帮忙资金成本也偏低。”包括11月25日新发的12只基金,银行渠道上共有53只基金在排队待售。
“12月市场资金面只会比现在更紧张,并且那个时间段的银行渠道更难争取到,所以11月份就成了基金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拼规模的关键时间段。”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记者解释称。
作为上海某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区域市场总监,陈青从11月以来就在为其公司的新发基金开始奔波,广州、江门、南宁、杭州等9个城市,这就是陈青自11月1日以来的行程表,简直成空中飞人了。
“这么密集的行程,一方面是为了新基金发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12月的货币基金冲量作铺垫工作。”陈青告诉记者,这次公司新基金的发行渠道集中在两家银行。
不过让陈青比较欣慰的是,临近募集尾声,新基募集规模已超5亿,这对于一家小型基金公司,还是在最繁忙的11月,5亿元的规模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我现在的愿望是能在12月底休个年假,真的是太累了。”陈青略显疲惫,不过这个愿望可能会落空了,12月将有一场更猛烈的规模战要打。
冲量成本抬升
12月20日至1月1日将是公募冲量的关键时间段,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公募找银行的成本通常在万分之五至千分之二之间,而找券商帮忙资金的方式则是约定交易量。
“我们12月会选择货币基金冲规模,因为货币基金的冲量成本是最低的。”陈青说。
而其他基金公司也开始了做大货基、债基规模的营销。11月26日,大成现金增利货币基金发布公告称,自11月27日起恢复大额申购及基金转换转入业务;招商现金增值货币发布公告称,自11月25日起取消上限2亿元的大额申购、定期投资和转换转入业务;长城货币基金将大额转入的上限由1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
各大销售渠道也纷纷使出了营销杀手锏,“货币基金集中收益释放”正是近期理财经理经常提到的词汇,“货币基金有集中释放收益的日子, 7日年化收益率破10%。”陈青告诉记者,有些基金公司通常会提前跟银行或者券商机构打声招呼。
但陈青11月以来跑渠道获得一个对他来说并不是很好的信息:资金面紧张,银行、券商等机构的帮忙资金越来越难找,并且估计冲量成本也水涨船高了,“平时如果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跟你谈好的帮忙资金可能说到就做到。”陈青比较担忧,“但今年最特别的情况是资金面一直比较紧张,即使我们现在谈好帮忙资金,中途他们也可能变卦。”
从多家基金公司对市场的研判来看,资金面紧张已成共识,并且越来越能撩拨市场的敏感神经。11月以来,协议存款利率不断攀升,一路从5.2%蹿升至6%以上,而11月26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上3个月品种加权平均利率更是一举突破7%、创下6月“钱荒”过后的最高水平。“投资短融的收益率都超过6%了。”陈青告诉记者,长江证券11月22日发行90天期短融券,中标利率为6.8%。而二季度东方证券发行的短融票率则只有3.95%。
“这些日子最大的感受是今年冲量资金越来越少了,平时关系还不错的银行渠道都没有松口,冲量成本提高幅度可能还不少。”陈青坦言。
不过上述不愿具名的券商系基金分析师则认为,资金面紧张或会倒逼基金公司寻找另外的规模大战游戏,“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基金子公司的加入,很多中小基金公司已经放弃拼公募规模了,专户专项产品已经另类突围了。”
但在公募渠道闯荡多年的陈青看来,年终规模战业内客户,特别是银行客户,看的还是传统公募规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