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难道就不会一头扎进泡沫里?
摘要:房价现在的疯涨是刚需,那么有两个问题摆在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刚需推动的疯涨能够持续多久?能够持续到永远当然不可能。
管理预期是件挺重要的事,上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萨金特等人搞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以证明人的预期是理性。后来,卢卡斯和萨金特都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心市场的人其实对此不必搞得那么复杂,只要知道如果针对市场的各项政策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那么市场的波动就会减小,因为市场是可以“理性预期”的。所以,你看现在美联储尽管一直没对QE真正收手,却在不停叫喊要收手,为的也是让市场一步一步做好准备,以免真缩减时对市场冲击过大。
不过,要做到让市场相信你,你就必须保证一个良好的信誉记录,说到就要做到,这样的决策者不仅可以影响预期,还可以引导预期,甚至是扭转预期。
李克强总理最近就说到了“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来源是《工人日报》11月5日刊登的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再具体点,其实谈的就是市场最为关心的6月份的“钱荒”事件。
这也算是对此最高最权威的表态了。总理说:“当时针对6月份钱荒,并没有心慌。而是一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并未因此而放松银根,而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行为,产生了稳增长效应。”
这段话到底要怎么理解?两个方面,一个是钱荒可控,不需要心慌,一个是金融系统和生产企业都需要扭转预期,不是说市场缺钱了央行就一定要放水,从今往后市场得自己管理好已有的流动性,不能总是把流动性“用到尽”再等“央妈”救援。
其实,这两种理解并不难把握,难得的是市场能否相信这就是真相,毕竟,针对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的解读。最后一锤定音的,还是最高决策人的表态。这一表态,事实就清楚了,预期就改变了,以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这还只是针对金融市场预期的扭转,李克强同时对整体宏观经济政策也表了一个态:要稳增长、保就业,但不能再多发票子,因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这种短期刺激政策难以持续,目前赤字率已经达到2.1%,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一直有人在分析、在猜测总理是一个绝对的市场派,这回证明猜对了。不仅行政的手要从市场收回去,而且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两样被证明是对市场可以有正面和积极影响的西方政府常用的手段,总理也认清了它们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用到尽”。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什么时候有效?要用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话讲,那就是在市场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才最有效,所有能被市场预料到的都被市场消化了。我觉得,总理倒并没有否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他否定的其实只是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味依赖,对于政府出手的不假思索的预期。
这样的预期该扭转了。还有一个预期也必须抓紧扭转,那就是对中国的房价会不断上涨的预期。本来从逻辑上就说不通的事情,怎么会有人视而不见?他们实际上就是在期待从前的预期不需要修改。
市场预期土地财政不会被放弃,市场还预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一直给一个充满泡沫的市场加分。但是,土地财政的基础很有可能即将被打破。其中最重要的中央地方的财税制度改革和房产税的扩围,因为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因此还不明朗,但关于“不以GDP论英雄”的话题已经不止一次被提起了。
第一次是在今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在干部问题上“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第二次是近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的,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
如果不是单以GDP来评价地方政府领导,如果不再以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生存发展的依托,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将会扭转市场什么样的预期?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值得我们去思索和预测的。
最要紧的,还是要扭转楼市只能涨不能跌的预期,尤其在楼市价格还在不断创新高的时候。有人说,现在购房的不是投机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刚需。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就更加担心楼市的安危了。
如果真如所言,房价现在的疯涨是刚需,那么有两个问题摆在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刚需推动的疯涨能够持续多久?能够持续到永远当然不可能。那么,好,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现在是最后一批刚需在推房价,这些刚需把房子买了后谁还来买房?
其实,这都是矫情的问题,在楼市的泡沫中,你如何分得清刚需还是投机?刚需难道就不会一头扎进泡沫里吗?所不同的是,一旦泡沫破灭,刚需受的伤更深。(作者为本报编委)
关心市场的人其实对此不必搞得那么复杂,只要知道如果针对市场的各项政策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那么市场的波动就会减小,因为市场是可以“理性预期”的。所以,你看现在美联储尽管一直没对QE真正收手,却在不停叫喊要收手,为的也是让市场一步一步做好准备,以免真缩减时对市场冲击过大。
不过,要做到让市场相信你,你就必须保证一个良好的信誉记录,说到就要做到,这样的决策者不仅可以影响预期,还可以引导预期,甚至是扭转预期。
李克强总理最近就说到了“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来源是《工人日报》11月5日刊登的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再具体点,其实谈的就是市场最为关心的6月份的“钱荒”事件。
这也算是对此最高最权威的表态了。总理说:“当时针对6月份钱荒,并没有心慌。而是一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并未因此而放松银根,而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行为,产生了稳增长效应。”
这段话到底要怎么理解?两个方面,一个是钱荒可控,不需要心慌,一个是金融系统和生产企业都需要扭转预期,不是说市场缺钱了央行就一定要放水,从今往后市场得自己管理好已有的流动性,不能总是把流动性“用到尽”再等“央妈”救援。
其实,这两种理解并不难把握,难得的是市场能否相信这就是真相,毕竟,针对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的解读。最后一锤定音的,还是最高决策人的表态。这一表态,事实就清楚了,预期就改变了,以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这还只是针对金融市场预期的扭转,李克强同时对整体宏观经济政策也表了一个态:要稳增长、保就业,但不能再多发票子,因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这种短期刺激政策难以持续,目前赤字率已经达到2.1%,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一直有人在分析、在猜测总理是一个绝对的市场派,这回证明猜对了。不仅行政的手要从市场收回去,而且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两样被证明是对市场可以有正面和积极影响的西方政府常用的手段,总理也认清了它们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用到尽”。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什么时候有效?要用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话讲,那就是在市场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才最有效,所有能被市场预料到的都被市场消化了。我觉得,总理倒并没有否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他否定的其实只是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味依赖,对于政府出手的不假思索的预期。
这样的预期该扭转了。还有一个预期也必须抓紧扭转,那就是对中国的房价会不断上涨的预期。本来从逻辑上就说不通的事情,怎么会有人视而不见?他们实际上就是在期待从前的预期不需要修改。
市场预期土地财政不会被放弃,市场还预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一直给一个充满泡沫的市场加分。但是,土地财政的基础很有可能即将被打破。其中最重要的中央地方的财税制度改革和房产税的扩围,因为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因此还不明朗,但关于“不以GDP论英雄”的话题已经不止一次被提起了。
第一次是在今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在干部问题上“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第二次是近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的,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
如果不是单以GDP来评价地方政府领导,如果不再以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生存发展的依托,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将会扭转市场什么样的预期?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值得我们去思索和预测的。
最要紧的,还是要扭转楼市只能涨不能跌的预期,尤其在楼市价格还在不断创新高的时候。有人说,现在购房的不是投机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刚需。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就更加担心楼市的安危了。
如果真如所言,房价现在的疯涨是刚需,那么有两个问题摆在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刚需推动的疯涨能够持续多久?能够持续到永远当然不可能。那么,好,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现在是最后一批刚需在推房价,这些刚需把房子买了后谁还来买房?
其实,这都是矫情的问题,在楼市的泡沫中,你如何分得清刚需还是投机?刚需难道就不会一头扎进泡沫里吗?所不同的是,一旦泡沫破灭,刚需受的伤更深。(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