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谨慎入租
摘要:随着传统寿险发展日益缓慢,保险公司也在急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随着传统寿险发展日益缓慢,保险公司也在急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近年来融资租赁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令越来越多的保险资金看到了一条不错的出路。
日前,借着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东风,市场传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正联合中石化在上海自贸区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消息,这意味着保险业有望获得首个金融租赁牌照。而实际上,今年以来,从平安资管以投资信托计划的方式成功投资平安租赁,到最近安邦人寿参股的邦银金融租赁得到银监会的开业批复,融资租赁行业吸纳的保险资金在逐渐壮大。
险资+租赁=双赢,这是保险业、融资租赁行业人士均认可的答案,但不管是要融资租赁成为保险资金稳定的投资渠道,还是要保险资金改写融资租赁行业的格局,目前还为时尚早。
借自贸区融资租赁东风
作为唯一一家管理总部设在香港的国有金融保险集团,太平集团的一大优势便是其独有的海外背景和境外资源。记者注意到,在去年投资新政出台后,其资管公司颇有“弯道超车”的态势,在不少新投资渠道动作频频,并重点出击另类投资及资管产品创新。
“集团是有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计划,不过正式设立还需要得到银监会、保监会的批复,目前具体的筹备情况尚不清楚。”一位太平集团内部人士表示。而有消息人士透露,拟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由太平资管总经理杨新民亲自带队筹备。
由于自贸区内针对金融租赁行业的政策开放度高于市场预期,不少金融机构早已开始跑马圈地,如目前交银租赁已经提交了设立上海自贸区子公司的申请。国务院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指出,允许和支持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其具体开放措施为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单机、单船子公司,并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并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此外,在税收方面,方案还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
而有市场分析认为,不仅门槛的降低、税收政策的出台备受金融机构追捧,欲建设为金融离岸中心的自贸区有着“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的前景,或将使金融租赁公司以主体发行外债、低成本融资成为可能,这也是金融机构抢滩自贸区金融租赁行业的一大动力,而太平集团在该方面则可凭借其总部在香港的特殊地位更有机会。
显然,太平集团对这一充满“钱景”的新投资渠道正在一步步铺垫。10月11日,太平集团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太平集团将与中国商飞合作探索开展国产商用大飞机租赁业务。据悉,航空租赁业被认为是自贸区最大的受益行业之一,如方案提出,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
险资入租谨慎前行
不过,尽管近来邦银租赁、北银租赁的获批意味着金融租赁牌照再次开闸,但保险公司申请金融租赁牌照仍然有一定难度。在此前,市场上的21家金融租赁公司股东类型主要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及国企等。
2012年10月,平安集团获得外资融资租赁牌照,但并非金融租赁牌照,虽然平安集团同时也申请了金融租赁牌照,但至今未获批。
今年5月,银监会批准成都农商行与安邦人寿联合筹建金融租赁公司,并于近日发布了关于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这家设在天津、注册资本10亿元的公司是银监会监管下的第22家金融租赁公司,也是首家农商行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邦银租赁股东中成都农商行出资5.1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51%;安邦人寿出资4.9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49%。
但在业内看来,由于安邦保险已于2011年成为成都农商银行的控股股东,因此尽管安邦人寿并非该金融租赁公司的控股方,但邦银租赁的实际控制权仍在安邦保险,也意味着险企首次进入金融租赁领域。“其实最早传出的消息是安邦保险想筹备金融租赁公司,但可能因为在审批上会更难,需要分别获得保监会、银监会的批复,所以后来还是由成都农商行出面。”一位接近安邦保险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对于保险公司如何涉足租赁行业,除了设立或参股租赁公司,还有设立单独的租赁部门、参与杠杆租赁的放贷、购买融资租赁债权等方式,但目前保险公司似乎还是更倾向于设立或参股公司。一位大型保险公司风险合规部人士对此指出,“租赁业务和保险业务的差别还是很大,如果在公司内部开展租赁业务可能会出现管理和效率上的问题,而设立独立的租赁公司不仅可以作为控股公司参与利益分配,也不影响租赁业务的开展。”
但能用上长期性、成本低的险资,多年来一直是融资租赁行业的梦。尤其今年以来,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租赁公司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愈加凸显。因此,今年5月,平安资管管理的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信托计划的形式向平安租赁发放信托贷款,不少业内人士看到了一丝希望。“说明从政策和操作层面已经能走通,遗憾的是他们只在‘家族企业’间做这样的操作。”北京一家租赁技术服务公司负责人认为,平安系内部的做法能否普遍推开估计还需要时日,而未来保险入租的看点就在于,险资是否能通过信托或券商进入租赁,以及保险公司是否能为租赁资产提供信用保险。
而至于目前险资入租的态度,一位国际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总监则坦言,她最近跟保险机构谈了好多,但感觉他们仍然非常谨慎,“连铁路资产都不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