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媒体的转型与创新

作者:王晓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25 23:54:00

摘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们似乎都在逐步地放弃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转而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新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三亚报道

    三百年前,人们汇聚在咖啡馆中将各自得到的种种消息通过口口相传使其流传开来,之后这些消息被刊登在册,以实时通讯的形式出现在了街头的通讯栏里,再到后来的1833年,当世界上第一份大众报纸《纽约太阳报》面世时,人们将这种被传播的消息称之为新闻,将这份载有新闻的纸张命名为报纸。
    三百年后,这一古老的传播方式遇到了新问题。
    当互联网,当智能手机,当无线网络变得如生活必需品一样时,它们改变的已经不仅仅是这个世界,也改变了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到了那些曾经以新闻为事业、为使命的媒体人——作为这个世界变化主要记录者的角色。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们似乎都在逐步地放弃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转而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新闻。与此同时,他们在获得新闻的当下也不断地加入到了发现新闻、编辑新闻、传播新闻的队伍中来。
    社交工具的出现让人们既随时生活在新闻中,但同时又被纷繁复杂的碎片化的新闻所迷惑。在这样点开一个链接便有可能在瞬间涌现出数百万个信息源的世界里,人们在拥有了新闻的同时,也不得不承担着这种海量信息所带来的压迫感。他们希望可以有人告诉他们: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而作为负有此种使命的媒体人,也正陷入另一个困惑——在这个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应该用何种方式告知读者?在传统使命和时代变革中他们应该如何选择?
    转型与创新,正是2013中国经济媒体领袖秋季峰会的参与者们给出的答案。
    在海南三亚,在深秋之际,来自中国多家经济媒体的领军者们聚集一堂,分享他们对新闻的热爱,对新闻的理解,畅谈他们对新闻业未来的思考。他们不相信纸媒会灭亡,但同时他们也对媒体的转型与创新有着理性的思考。他们时刻准备着履行作为媒体人的传统使命,但他们也正在尝试通过创新让这种使命的达成更加有效。
    他们坚信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依然迫切,改变的只是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在这种需求有改变之前,创新也许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座桥梁。

保育钧:“经济媒体要为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而努力”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保育钧

    我觉得经济媒体一定要为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深化而努力。我建议我们的经济媒体要把握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把握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如果说把这个搞清楚了,其他的改革都好办。我觉得要市场化、法制化地深化改革,要始终围绕着扩大和保护民间投资来进行,你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必须发挥民间投资的优势,保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为什么说民间投资将来是投资市场的主体?第一,市场化的改革、法制化的改革如果不谈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这意味着根本就不入门。第二,民间投资的障碍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高度关注,现在就是看能不能落实。第三,讲民间投资、民营经济不能就事论事,现在主流媒体也好、非主流媒体也好对于民营投资往往就是就事论事,而没有打到要害。要害是什么?当今中国对待民间投资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态度。
    民营经济吸纳70%的就业。中国民营经济的命运和前途已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我们的经济媒体提几点建议:
    第一,注重经济基本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王小鲁花几年的工夫研究灰色收入,2011年灰色收入6.2万亿。不管平面媒体还是新媒体,如果能经常发这样的东西出来,你这家媒体的权威就出来了。
    第二,基本知识的普及。现在这方面比较缺乏,比如说基金和基金会完全不同,不能混淆;像期货现货是怎么回事,也要普及。
    第三,媒体应该独立思考,不要在一个方面一起起哄。举个例子,你看美债危机,美国非要害部门关门,有的媒体说你看美国的制度多么不好,却很少看到有人说美国的制度优越性,它把权力关到笼子里面然后制衡。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最后一个建议,不管是多媒体还是新媒体、传统媒体、平面媒体,我觉得要有评论。这个确确实实是在发挥舆论作用,不管什么媒体没有舆论不行。

冯并:“媒体抱起团,做真正利国利民的事”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名誉会长 冯并

    我注意到,这次峰会叫做“2013中国经济媒体领袖秋季峰会”,记得上次参加的时候,还没有“领袖”。我想这个地方有“领袖”了,实际上也还是名副其实的。我看水皮同志都来了,这个就是我们财经媒体的领袖,所以大家以领袖的身份欢聚一堂,共同讨论一些领袖级的问题,我觉得是有好处的。我们虽然不敢说对所有的传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至少财经媒体在怎样发展和报道上是存在一些规律性的,这样的话,就的确需要这么一个平台。
    谈到经济,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GDP是衡量经济状况的一个标志。再就是创新,中国的确是应该打造自己品牌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就是,不管产业也好,还是最近提出来的产能过剩也好,但是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现在对这些数字概念都没有,这样看来,我们财经媒体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也真正需要记者们静下心来做一些研究工作,不管别人听不听,能起多大的作用,总而言之,记者的调查研究工作还是要有的。
    我们财经媒体或许慢慢会抱起团,做一些真正利国利民的事。

水皮:“要从内容为王转化到客户为王”

《华夏时报》总编辑、著名财经评论家 水皮

    今年以来,无论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甚至包括我们的行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GDP在下行,经济政策取向上又存在一个观望期,所以大家难免对未来的前景会产生了多一层的忧虑。
    具体到这个媒体的行业,今年在经营状况上出现了“雪崩”的状态。相对来说,财经类这样的专业媒体受影响相对要小一点,但越是强势的都市类媒体受到的冲击越大。最近上海两大报合并是很大的新闻,北京虽然没有出现媒体的合并,但我记得六年前《华夏时报》转型之前,北京的都市报有整整十家,不管经济形势、政治形势还是市场状况如何,一般行业大家知道有一个规则——三分天下,就是行业排前三估计还有活路,你排到四五基本上没有市场存在的价值。
    话说回来,虽然说财经类媒体受冲击有限,但是我们现在很难确认这种冲击是一阵还是持续的,过去我们一直说我们等待互联网对这个媒体冲击告一段落,那么现在来看互联网本身今年的广告也开始下降了,所以现在不是一个新媒体跟旧媒体的冲突,不是媒体之间形态的冲突,我认为是整个媒体的行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对于媒体行业的上游广告业的业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广告业态面临着崩溃,因为现在有时候电脑在某些工作环境或者场所有要求和限制,不是那么方便的。但是移动终端恐怕就跟长在他的身上一样,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不仅微信微博,似乎现在有公司还要开发出一个新的移动终端产品,厂家都可以在上面开设官方账号。换句话讲,只要知道这个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名字,手机随便一摇就可以直接登录这家官方网站,广告业在这个中间做中介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如果广告业中介大大降低了,我们媒体作为它的下游,经营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觉得今后不是新媒体、旧媒体的冲突问题,只要是与媒体有关系的行业,这个行业何去何从就需要看了。
    过去的时间和空间,包括我们自己也尝试过一些努力,我认为多少有些误区:一是全媒体的概念。我们以为打通上下游,就能上下通吃。现在看来,这个全媒体没有成功,最终搞成通讯社也没有成功;第二,努力也可能是一个误区。现在动不动就是转型,我不认为我自己是做新媒体,更没有想过我做IT可以干过张朝阳;第三,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强调内容为王,内容是需要的,但是传统的组织生产加工,恐怕方式方法都是大相径庭。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我们一直要求现在从内容为王转化到客户为王,从媒体的二次销售转化为一次销售。这些小误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还是在求大而全以自保。但是未来媒体的方向恐怕是相互竞争,小的是美好的,小是相对专业的,小的也是昂贵的。对于媒体来讲,以后昂贵会成为它的特征,贵族化可能成为它的品质象征,我相信阅读不会从人类生活当中消失,阅读本身是一个生活品位,只要有这个品位的追求者还存在,那么我们这个做传统媒体,做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是一定存在的,只不过需要我们重新调整。
    当然,综合性的多元经营恐怕也是媒体的一个出路,《华夏时报》很难再讲自己是一个平面媒体,因为我们除了有报纸杂志之外我们更多的是电影广告业务,电影广告要占我们一半以上,另外我们还有广场的展览展示。所以《华夏时报》是一个什么媒体呢?它是一个纸媒,但它同时又是最大的电影广告媒体和广场媒体。否则很难想象在当下,我们的总收入可以完成50%的增长,我们去年是2.2亿的营收,今年达到3.5亿左右,2014年预算将近4个亿,这个增长很大的贡献来自于新型的业务——广场的展示LED屏的开发以及电影广告的配合。

    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其实做这些东西的出发点就是用它们来提升我们自己对原有广告客户的服务价值。因为它对报纸广告的投放太有限了,但是电影媒体广告的投放正在爆炸式地增长,我们想做的也就是通过这些价值的增值来巩固他们对这些平面的传统媒体的一个维护和投放。我们在不断地努力地突破自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