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陈刚的京筑“双城记”

作者: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4 00:31:00

摘要:刚刚成功落幕的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令举办地贵阳辉耀于世。

陈刚的京筑“双城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见习记者 王乙 北京、贵阳报道

    刚刚成功落幕的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令举办地贵阳辉耀于世。而贵阳无疑是此次论坛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据报道,贵阳市政府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双方共完成了100多个项目的签约,涉及总投资近500亿元。
    “贵阳与北京的重磅合作,与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此前在北京任职紧密相关,这也是‘京官西进’效果的显现。”新华社贵州分社一位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表示,由京官或东部发达地区的官员到西部地区担任一把手,有利于地区之间的协作以及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输入先进理念,也有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关村来了
    9月7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正式在贵阳揭牌。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表示,这“让贵阳在科技资源共享上实现了与北京的‘同城化’”!
    今年7月初,陈刚从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任上调任贵阳市委书记。在贵阳当地观察人士看来,履新仅两个月的陈刚,借助在北京任职资源,正在导演一场精彩的京筑(贵阳简称筑)“双城记”。北京与贵阳,仿佛已经架起一道直通桥梁,重磅科技合作紧随其后。
    贵阳市是贵州省第一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集聚了贵州省70%以上的科技资源,但利用情况并不理想。“科技资源调派分科,闲置浪费、重复建设缺乏共享的问题一直存在。”贵州省科技厅厅长陈坚告诉记者,一方面贵州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条件资源呈“躲进深闺无人识”之态,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市场观念落后,缺乏利用科技资源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观念,缺乏科技资源成果转化的理念。
    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则是另外一番风景。仅2012年,北京市就有1万多家企业享受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各类服务,服务的合同额达21亿元。可以想见,与北京科技资源的“同城化共享”,将会给贵阳科技研究与企业带来巨大能量。
    无独有偶,贵阳与北京的深度合作不止这一出“同城共享”,对贵阳人而言,更大的喜讯是,中关村来了!
    9月8日,贵阳市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贵阳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双方在活动中已选定签约106个科研类、科技服务类、孵化器建设类、产业类项目,投资总额达465亿元。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贵阳要加速发展;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关键在科技创新。牵手中关村,搭建创新要素集聚平台,这是贵阳实现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选择。陈刚称,“贵阳与中关村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不是‘乡下人’攀上城里的‘富亲戚’,而是一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选择。”
陈刚履新两个月
    “从贵阳引进中关村高科技项目一事可以看出,陈刚有意借力重点科技项目提升贵阳产业发展层级。”12日,随团赴贵阳参加此次区域合作论坛的北京朝阳区政府一位官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陈刚到贵阳后的表现及近几天的交流来看,其到任后进入角色很快,并已形成较为清晰的发展思路,而且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可。
    陈刚在北京担任区委书记的朝阳区,以CBD闻名,依靠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其区级财政收入长期稳居北京首位。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是依托区位优势,着力发展重点产业。“这一经验显然被陈刚带到贵阳了。”前述新华社贵州分社负责人说,陈刚将闻名中外的中关村高科技项目引入贵阳,作为其施政的试金石,令贵阳当地市民充满期待。
    据统计,2007年到2012年,贵阳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5.1%提升到5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在许多人看来,中关村选择贵阳,是其内生发展动力的需要,而贵阳具备的创新基础,能为中关村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提升空间。
    9月,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来到贵阳,在泛珠三角会议上对媒体表示:“当地政府的政策开放,企业的激情和积极性就高,联想控股是跟中关村一体的,必然也会进驻贵阳。”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技园签约,要求所有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不允许房地产项目参加。陈刚直言:“宁可资金少点,也不借机圈地发展房地产,搞个几百亿来凑数。”
    对于陈刚的上述表态,贵阳当地评论人士以“印象深刻”形容,“其意在强调高科技项目对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陈刚务实的工作作风。”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市朝阳区街道办负责人表示,陈刚在朝阳区委书记任内,作风强硬,视野开阔,颇受认可。
    事实上,陈刚在贵阳并不讳言“贵阳将效仿北京”。
    在引进中关村科技项目问题上,陈刚表示,贵阳要学习北京的做法,把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全部纳入中关村科技园这个框架。“它是一个全面整合贵阳资源,注入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发展要素,全面提升内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活力的选择。”陈刚说。
积极推进东西部干部交流
    对于“京官”到西部地区任职的现象,毛寿龙等专家均给予正面评价。
    毛寿龙指出,一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官员到东南沿海地区挂职的情形较多,但这些挂职锻炼回到原籍的官员,一般不是一把手,很难解决决策者施政理念的问题,导致官员交流挂职的效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或许是因为上述原因,当前推动的北京或东部沿海地区的官员到西部地区担任一把手的做法,更被看好。
    事实上,中央一直积极推进东西部干部交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更是受益的典型。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2010年从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上,调任贵州,于2012年7月出任省委书记。贵州省省长陈敏尔此前长期在浙江任职,2012年初被调任贵州,后当选省长。
    赵克志在江苏任职期间分管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金融、税务等工作,其在发达省区任职的丰富经验和强大资源,助其在贵州大显身手。2010年,赵克志上任伊始,他与当时几乎同期上任的省委书记栗战书,对全省九个地州市进行深入调研后,提出贵州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
    “把江苏的经验带到贵州去,把沿海的发展理念带到西部去。”西进官员将发展的理念和意识输入西部。2011年3月,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民营经济3年倍增计划”,彰显矢志做强做大民营经济的决心。
    2012年初从浙江调任贵州省任省委副书记的陈敏尔同样在他的履新地“烧了几把火”,加大开放是其主政初期的一大抓手。在他的努力下,贵州开展对外招商活动数百次,吸引了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众多重大项目的落地,帮助贵州经济连续多年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官员东西部交流,其正面作用明显。”不过,毛寿龙提醒,因为东部地区有很多情况与西部地区并不一样,这就要求被调任者能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改革精神和先进理念寻找一条契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
    “如果新官的施政理念不符合当地实际,其借用外来关系、引进外来资本推动的项目,容易形成‘飞地经济’,给当地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毛寿龙说,过去有国有企业到西部投资,但投资项目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无法与当地发展实现“一体化”,官员刚去时红红火火,官员一走,“飞地经济”便出现发展瓶颈,引发一系列问题。对此,应予以重视。

    毛寿龙建议,到西部地区任职的东部新官首先自己要有想法,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官员的想法,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他强调,新官做出重大决定一定要谨慎,中西部的发展基础较脆弱,一旦发展方向搞错,损失或会很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