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大众未来

作者:岳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1 23:06:00

摘要:2000年,支持者们没能如愿将戈尔送入白宫,尽管他的普选票数比小布什还多了50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2000年,支持者们没能如愿将戈尔送入白宫,尽管他的普选票数比小布什还多了50万。那是一个令人不甘心却又无比尴尬的时刻,在联邦最高法院那项最终不利于戈尔的裁决作出之前,小布什的支持者们就已经在美国副总统的官邸外面高呼口号让戈尔赶快从切尼的家里搬走。

  阿尔·戈尔,美利坚合众国第45任副总统,表现出他一如往常的体面,离开了华盛顿,也离开了美国政坛。

  戈尔没有继续争取4年之后新一届大选的党内候选人提名,看上去他已经对政治心生倦怠,那一年他53岁。

  对于戈尔来说,是以一名退休副总统的身份终老还是在53岁之后于白宫之外为自己赢得荣耀,这是一个问题,戈尔选择了后者。

  2006年,戈尔推出自己参与制作和演出的《难以忽视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这部讲述工业化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生存的影响的纪录片获得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一年后,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一同获得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授的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是对他们为改善全球环境与气候状况所作的不懈努力的褒奖与肯定。

  在环境保护议题上的所作所为为戈尔赢得尊重,但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专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则无疑显得狭隘。曾戈尔的目光更为高远,他愿意思考未来全球的状况。

  于是有了他的新书《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是什么?作为环保事业的大力推动者和亲身实践者,同时又兼具政治家、商业人士等多重身份,戈尔以数据为依据,在深度研究和报道的基础上,将其思考的结果写成了这本《未来》。

  戈尔用了六个章节,介绍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是如何彼此交汇和互相影响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媒体、能源、环保、法律、伦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并指出人类如何能够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他试图从更新的角度、更为广袤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预测与判断。

  戈尔以自己最擅长的环保问题为例,提出当地球因为人类工业每24小时排放的9000万吨温室气体而变得越来越热的时候,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大气层、水环境、可能的大洪水等灾害,更有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食品短缺,以及因此而来的冲突、战争。

  戈尔认知中的全球化“不仅仅是曾经相互作用的同类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彼此结合得更紧密”,他认为“全球化”更表现为由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引发的一系列可能引发全球大变革的危机。

  未来谁将在变革中处于领导位置?戈尔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通过单方面实施自己的设想来逃避这种强大的变化浪潮,最符合我们自身未来的选择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当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地球”概念而引发技术革命的戈尔对于科技的崇尚一如既往。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征,戈尔用“科技”将全球经济、政治博弈、环境保护等六大板块串联起来,并将科技视为解决难题的核心力量。戈尔写道:科技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答案。

  不过戈尔仍旧像个政治人物那样保持了谨慎与敏感,他在肯定科技核心作用的同时又很担心人类会因为太过相信科技的神奇而面临新的危机——“我们有时对新科技所带来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我们必须对新科技的优点和缺点这两方面都有所重视。”

  在这些听起来有些“晦涩”、“艰深”的话题之外,戈尔还写到很多与民生、大众相关的话题——业务外包、机器代劳、自助服务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隐私的无处遁迹、社交网络和金融行业一旦联手将对个人购买保险产生怎样的影响、表层土和地下水的枯竭将对农作物及其交易价格产生的波动甚至造成气候等蝴蝶效应、全球气温上升对极端天气的推波助澜……

  于是,这本书便与所有人相关。事实上,戈尔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人类正身处其中的这个变革时期的种种特征,理解变革发生的原因,并参与到变革中来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戈尔对更多的人们表现出信心,他说:“我在全球各地访问时发现,最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在精英阶层,而在普罗大众之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