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算盘 金融圈的灌篮高手
姚明有30亿,你信吗?
有人说他会打球,会做慈善,
但是不会做生意。真如此吗?
《CM 华夏理财》独家调研发现,
姚明在一些商业或慈善项目上贴了钱,
但这决不意味着他在赔本赚吆喝。
恰恰相反,在贴钱与赚钱之间,
姚明具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胆识。
与其说姚明贴钱,
不如说他在搞“金融创新”。
姚明瞄准的,
是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巨大红利。
姚明不讲情面的生意人
2013 年8 月的亚锦赛成为中国男篮的耻辱坐标,也成为王治郅退役前的遗憾。赛事一结束,姚明短信致电大郅“老王不容易”。短短五个字,不仅道出了他们的情谊,更道出了生意人姚明对中国篮球产业沉重的无奈。
亲兄弟明算账
谈到2013 年亚锦赛总排名第五的历史最差成绩,姚明欲言又止。一方面,他对中国男篮的技术水准自
是不满;另一方面,他对中国竞技篮球严重依赖外援的事实大有“异见”。
关心姚明的人或许记得,7 月中旬,NBA“野兽”阿泰斯特(今名慈世平)被湖人队特赦。他曾第一时间向姚明抛出橄榄枝,想到上海大鲨鱼俱乐部为姚明效力。
“野兽”利用推特等自媒体对外表态:我都快等不及了,我要去上海,我要去为姚明打球;在CBA 我能每场摘得40 分;去上海,我还可以搞慈善活动……希望能尽快得到回复。此后不久,“野兽”被曝与尼克斯签约。
从好友弗朗西斯,到NBA 全明星球员马布里,再到昔日队友麦蒂……他们都曾有意加盟姚明球队,但均被他婉拒。他甚至用:“鸟笼子里放只鹰”来形容
麦蒂加盟的不合时宜。
对于投奔他的兄弟,姚明为何拒之门外?其实,作为生意人,姚明要考虑的不仅是球技问题。据了解,他在实战中总结出了一条定律:从目前中国篮球产业的发展现状看,高价引入NBA 巨星作外援,只会让他赔本赚吆喝。
一切向“钱”看齐
《CM 华夏理财》调查发现,无论是对大郅的慰藉还是对“野兽”的无情,对姚明来说实属无奈。这种无奈,首先来自姚之队对中国篮球产业现状的悲观评估。
姚之队成员、众辉体育总经理陆浩对《CM 华夏理财》透露,大鲨鱼俱乐部目前仍未实现盈利。上个赛季,每个俱乐部好像从CBA 那里分到了近千万元的收入,以前都只是分个100 多万了事。但总体来说,从接手上海队至今,姚明每年都要亏点钱。
一位同样经营体育产业的朋友向《CM 华夏理财》透露,通过与其进行商业接触,姚之队对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的潜在利润空间持较悲观的态度。这可能是影响其引援策略的最主要的原因。
姚明无奈,还因为他在大鲨鱼俱乐部的引援策略上,也遭遇了滑铁卢。
为了备战2012 至2013 赛季,大鲨鱼俱乐部引入外援、在NBA 号称大将军的吉尔伯特·阿里纳斯,但由于伤病原因,阿里纳斯只打了14 场比赛,错过其余的10 场。该赛季,大鲨鱼俱乐部积分位列全部CBA 球队的倒数第4 名。
据了解,“野兽”之所以被湖人队特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伤病越来越耽误他比赛了”。
对于姚明来说,他也许不担心“野兽”竞技状态下滑,但饱受伤病摧残的他,能不知道伤痛对运动员和球队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采访中,姚之队对《CM 华夏理财》表示,他们认为中国体育本体产业还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姚明投资体育产业必须考虑投资节奏和机会成本。
陆浩在接受《CM 华夏理财》独家采访时分析认为,“实际上,在中国搞体育本体产业,尤其是办俱乐部打比赛,是很难盈利的。以前,CBA 联盟营收比较低就不用说了,即使目前增长,其分成也很难覆盖俱乐部的人员和运营成本。”
据分析,国内篮球俱乐部的收入取决于CBA 联盟拉到的广告赞助收入和转播费用的多少,拉到的赞助商广告越多,电视转播费用越多,各俱乐部能够分得的收成也就越多。但是,各俱乐部的主场广告位置,基本都被协会指定完了。各俱乐部基本没有自己的广告,这对大鲨鱼俱乐部来说,无疑是一大束缚。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姚明对俱乐部的投资需要设计一种合理的节奏和步伐,并且应该充分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
“ 姚 之队”认为,中国体育本体产业还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姚明投资体育产业必须考虑投资节奏和机会成本。为此,他们一直在坚持中守望。
Box:
成名路上的小插曲
当初,为了送姚明到国外发展,母亲方凤娣几乎倾家荡产,凑齐了80 多万的“转会费”给上海东方俱乐部。而初到美国的姚明也是个穷小子,他的房间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平时也罕有零花钱。一度习惯国内“管理式”训练的姚明在美国完全不合拍,甚至在训练后,因为母亲给他送汉堡,而被队友嘲讽为“BABY”。不过,这些都是姚明成名路上的一些小插曲。
姚算盘隐蔽的金融猎手
体育产业令姚老板掣肘,但这不代表他没有赚到钱。
想象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他不仅用自己的名字搞投融资项目,还在金融业布下棋
局,明明赚得盆满钵满,可你还总以为他在亏。于是,在越来越多的赞誉声中,姚老板名利双收。
玩球队:隐蔽的“补偿”方式
为尽快了解姚明的财富投资,《CM 华夏理财》跟几位资深体育记者交流发现,他们一致认为,姚明做生意好像真没怎么赚钱,尤其是俱乐部,都在贴钱玩儿。而给出的理由是,目前国内职业篮球俱乐部的金主多是地产商或金融机构,而姚明的大鲨鱼俱乐部没有实体企业支持,资金实力单薄,单靠CBA 联赛,不可能获得巨大利润,所此,姚明也是CBA 中最穷的老板。
既然如此,他为何还执意投资大鲨鱼俱乐部?“更多的是出于情感投资。”谈到姚明对上海篮球队的投资,众辉体育总经理陆浩颇为感慨地向《CM 华
夏理财》透露,当时上海队很困难,经营情况几乎跌到了低谷。最近几年,CBA 一个赛季的收入也就在1.5亿人民币左右,刨去开支,亏损1 亿多元。平摊下来,
每支球队亏损600 万左右;大鲨鱼一开始亏得更多。
除了陆浩的解释,《CM 华夏理财》还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姚明投资上海男篮,除了感情,可能还有“失地回偿”的内幕。据了解,当年姚明在NBA 打球,每年都要将年薪的30% 贡献给中国篮协,10% 贡献给上海东方俱乐部,10% 给上海体育局,剩余50% 留给自己。
“2009 年,上海篮球队总负债接近1 亿元。”这位熟知内情的分析人士说,当年有很多公司有投资意向,但1 亿元的标价和苛刻的行权条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后来,姚明有意投资。于是,在上海体育局的斡旋下,上海篮球队的三大股东同意将男篮股权单独分离出来,并对上海男篮进行了坏账剥离。姚明以2000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5 年经营权。据知情人透露,今年初,姚明已买断上海男篮大鲨鱼的终身经营权,种种优惠,是不是大有“补偿”姚明NBA 薪水的味道?
投项目:多数拿“姚品牌”变现
在姚明投资的项目中,上海男篮、姚餐厅、姚基金、合众思壮榜上有名。很多人以为这都是姚明自己出的钱,其实你错了。上述资本,多是利用“姚品牌”换来的。
先说大鲨鱼俱乐部。姚明在收购此项目上,实际并未投入真金白银。《CM 华夏理财》从知情人处了解到,当年,姚明买下上海男篮5 年经营权的这笔钱,是由美国著名企业韦德公司在华分支机构上海韦德替他埋单。而上海韦德公司旗下品牌有克丽缇娜、浩沙、思妍丽、玛花纤体、佰草集汉方SPA、修身堂等众多大牌。
再说姚餐厅。在此项目上,姚明只出品牌不出钱。知情人士告诉《CM 华夏理财》,美国的姚餐厅,是由姚明父母和老队友汪大详、孔庆龄夫妇发起创办的,他们在休斯敦联合了4 家中餐馆老板一同合作。近期传来姚餐厅在美国关门的消息也言过其实。
据悉,关门的是2009 年11 月在休斯敦市区大展馆商业中心的第二家“姚餐厅”。主要原因之一是,餐厅所在物业处于破产托管状态。但第一家姚餐厅并未关门,且企业注资也从150 万美元增至200 万美元。看来,说姚餐厅亏本、不赚钱,或许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再看姚基金。这也是姚明个人品牌融资的经典案例。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姚明向汶川捐款合计1600 万元宣布成立“姚基金”,帮助灾区进行校园重建。
陆浩向《CM 华夏理财》透露,5 年来,姚基金已为社会捐款约8000 万人民币。但这8000 万元不是现金,而是赞助商给予姚基金所有慈善募捐资产的等价估值。
再说说姚明的股票投资——合众思壮。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利益转让案例。
据了解,姚明斥资不超过67 万元人民币,买入合众思壮67 万股,该股上市后股价最高蹿至113.98 元,目前价格17.80 元。有媒体惊呼姚明身价大缩水。其实,到目前为止,姚明的股票仍然溢价至少17 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按照姚明经纪人章明基的说法,姚明当初确实出资37.5 万元人民币,购得37.5 万股,但后来姚明股份扩充至67.5 万股,他是否有相应的增资,并无公开数据。你说姚明没赚钱?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请注意。姚明代言过美国GPS公司Garmin 产品,而合众思壮就是这一产品在国内的代理公司。姚明之所以能够拿到该公司的原始股,本质
上就是自己的资源和财富之间的变现。
除了上述项目,很少有人知道,姚明名下还有一个健身俱乐部,其投入的资本,也非姚明本人。店、葡萄酒投资……看着这些概念,你是否想到了一个
隐蔽的产业链条?分析人士指出,上述产业链的布局绝非巧合,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投资战略。
做投资:围猎金融圈
姚明抓取金融资本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早在他投资上海篮球队之前,就专门到上海交大学习金融课程。
此外,姚之队还有两个主要操盘人——章明基和陆浩,他们分别为姚明的美方经纪人和中方经纪人,都有金融、工商管理的专业背景,是打造“姚帝国”的开疆大吏。
姚明和他的姚之队,不但学金融、懂金融,而且正在金融产业上紧锣密鼓地布局。
首先是黄杉基金,其全称为黄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姚明的中方经纪人陆浩发起组建,姚明在其中只任董事,姚之队的核心人物章明基是其高级合伙人。其余4 名高管,大多都有厦门大学、厦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背景,与陆浩职业轨迹高度相似。
“我们的投资领域有体育用品、体育科技、生物医疗、新文化消费等高成长项目。”陆浩告诉《CM 华夏理财》,黄杉基金的业务模式包括PE 投资、私募融资、资产管理、投融资咨询等。
目前,黄杉基金已考察了很多体育项目,但因传统领域的体育产品增值空间不大,体育数据和体育视频等项目成为其主要考察和投资标的。例如悠视网,目前已与姚明旗下一家数据公司合并,整合NBA 等数据资源进行电视营销。同时,悠视网还将打造体育栏目,建立体育交流平台,最终在A股上市。不仅如此,悠视网还窥视着美国市场,冀望打造体育视频的网络帝国。
黄杉基金对外号称为人民币美元双币种基金,首期募资2 亿元人民币,目前基金规模为人民币10 亿元、美元1 亿元。但据《CM 华夏理财》调查,黄杉基金工商注册资本只有100 万元,最初在上海注册,2010 年迁入天津,现总部设在北京。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黄杉基金的实际出资人是姚明,而发起人为陆浩,所以采取了谨慎注资的方式。该基金从上海迁入天津,完全是出于避税的考虑;而总部设在北京,则考虑到这里是中国VC/PE 的实际聚集地和政策管理基地。
其次,是通过并购设立弘远基金。2012 年8 月,在姚之队的精心策划下,姚明从亿泰国际手中购入亿泰基金88% 的股份(注册资本1000 万元,并购时尚未完成募资,另12% 的股份为重庆渝富持有),并将该基金更名为弘远基金,其投资第一单锁定银海租赁,该租赁公司目前已被弘远基金第二大股东渝富集团控股。
至于渝富集团就银海租赁的股权问题,与姚明方如何谈判交易份额、交易价格,以及何时达成交易等问题,《CM 华夏理财》短信询问弘远基金董事长章明基,截至本刊发稿时,章明基尚未给予明确回复。
无论如何,对银海租赁的要约收购,已表明弘远基金看准这一领域,
姚之队觊觎在金融业扩张地盘。“融资租赁类似于过桥贷款,很多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都是从母行信贷部或分行转包过来的。”招银租赁的一位专业人士对《CM 华夏理财》说,融资租赁业务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其在资产证券化领域还可能有大作为,属于金融业朝阳领地。
姚老板一边融资一边做生意、做慈善、做金融,他的权位也在风生水起:今天,姚明已悄然变成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体育总会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篮球协会第一副会长……
这些年,姚明赚了多少钱?
姚明,这位当今中国体坛最引人关注的巨星,无
论从收入还是曝光率上来说都无人能及。
2011 统计版:RMB20 亿
2011 年,中新网报道,根据各种权威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姚明在2002 年加入NBA 之后,九年的职业生涯净收入已超过20 亿元人民币。
2003 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数据显示,NBA 状元姚明前一年收入以1.2 亿元排名第二,仅次于李连杰的1.4 亿元。从2004 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的福布斯中
国名人榜,姚明连续8 年占据收入首位,2004 年1.5亿元,2005 年1.5 亿元,2006 年1.7 亿元,2007 年2.6亿元,2008 年3.87 亿,2009 年3.57 亿元。
随后在2010 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姚明收入为2.5 亿元。2010 年,姚明整个赛季因伤免战,在2011 年福布斯发布的数据为2.2 亿元。
以上数据累计相加,姚明9 年的收入超过20 亿元人民币。
CM 八卦2013 版:最少30 亿
除公益广告不收费外,2011 年至2013 年,姚明仍在不断接单商业广告代言。
在国内广告方面,姚明每年代言联通公司的费用为3000 万人民币;代言锐步10 年费用为7600 万美元,每年约合人民币5400 万;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奥运会赞助商代言,代言费约合人民币1.78 亿。
按上述标准,姚明为中国人寿、苹果电脑、佳得乐、GARMIN 卫星定位系统、豪雅手表、MIG 手机短讯等品牌代言,若按均价为每家代言费4000 万元人民币计算(国内外广告平均价),十大广告在2011 年至2013 年三年间便会为其带来12 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加上此前财富20 亿元,姚明财富纪录至少会超出30 亿元人民币。
Box:
“姚钱树”的两个猎金人
在姚老板的吸金路上,他有两个捞钱耙子,一个是章明基——姚明经纪人,主要负责美国业务范畴;一个是陆浩——众辉体育的当家人,主要负责中国业务。他们辅佐姚明从球员成长为老板。
一般媒体认为,姚之队的总操盘手章明基是姚明的表姐夫。其实,他只是姚明表姐同学的男朋友。章明基毕业于芝加哥大学MBA,美籍华人。他与姚明相识,从一双52 码的球鞋开始。而他成为姚明的经纪人,也是颇懂得理财的姚妈方凤娣钦点的。
毕业于上海体院篮球系的陆浩,既搞过金融又搞过二十多年的体育产业,对工商管理也十分熟悉。 而他是“被”加入姚之队的。限于篮协对出国和外籍球员进入国内联赛必须有中方经纪人的要求,他2002 年被章明基选中作为姚明的中方经纪人,为众辉体育签下了易建联、丁俊晖、张琳、侯逸凡、林丹等中国体育明星等顶级运动员资源。
体育+ 金融姚老板玩混搭
姚明和他的姚之队已将吸金触角从体育产业伸向金融业。业内预计,姚明将在体育金融领域大展拳脚。姚之队的核心人物陆浩,在接受《CM 华夏理财》专访时,给出详尽的回答。
Q =《CM 华夏理财》 A = 姚之队核心人物
陆浩
Q:从黄杉基金的投资实践看,遇到哪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方面?
A:当前国内资本市场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体育资源的产权如果不清晰,投资者根本不敢进来。比如说,有些企业通过各种关系,长期占据着各种最优质的体育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不是他们的股东,而是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入,必然产生巨大的政策风险。
对于体育产业的PE 投资来说,厘清体育资源的产权问题是头等问题,这是我们一直都在呼吁的。
第二个问题是行业利润率的问题。
当前,国内电视等媒体的转播权也是政策垄断的。CBA 赛事也不是纯市场化运作,甚至每个赛季的场次都无法固定,投资收益自然无法保障。这也是限制体育PE 基金投资的大难题。
Q: 对于国内体育产业的PE基金而言,希望投资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
A:什么时候CBA 和中超联盟独立了,或者说允许社会资本和企业家自由投资、自由组建自己的联盟了,CBA和中超的价值什么时候便会放大1000 倍。
NBA 就像一个集团公司,各家俱乐部就像他的分公司,各分公司之间存在竞争,通过体育与传媒、娱乐业的结合,把体育产业做成体育娱乐传媒业,把竞赛做成一场秀推向市场。这样,体育产业就成熟了。
Q:如何评估国内体育产业PE 基金的行业现状?又对自身发展有何要求?
A: 国内体育产业,是金融资本非常想介入的领域。但是大家都有顾虑。因为搞金融的人不懂体育,搞体育的人一般都不懂金融。黄杉基金在设立之初就考虑到体育PE 基金的独特性,所以公司的管理层兼具金融投资与体育产业投资两大优势,核心人员有的已经搞了十多年的体育产业,我们对体育场馆、体育用品、体育俱乐部、体育经纪,NBA、CBA 等联赛比较了解,熟悉业内动态。
正是上述原因,国内很多PE 都想找我们合作。
Q: 未来,黄杉基金有怎样的投资计划?
A: 我们一直在体育场产业领域寻找高成长企业进行投资,希望找
到优质的PRE-IPO 项目。我们考察了很多体育产品项目。发
觉传统领域的增长空间不大。相比之下,我们更看好新兴体育
产业。有些项目我们已经投资了。
Q: 目前,黄杉基金的投资首单是否已下注?准备在哪个市场退出?
A: 我们投资的项目,有的正在IPO 的前期准备阶段,有些经营已超过三年,属于典型的后期PE 类的项目。
至于退出通道,目前考虑在A 股。未来两年,会考虑美国市场。
Q: 如何看待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最看好哪个领域?
A: 未来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必然要大爆发。如果体育产业的产值上去了,中国经济自然有了新的增长点。对于未来的投资热点,我们非常看好体育传媒。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