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掀起抄底英国热潮
日前,中国中融集团有意斥巨资“复原水晶宫”(CrystalPalace)的消息,引起英国媒体一阵哗然。
作为炫耀维多利亚工业时代荣光的世博会原址,水晶宫曾经是世界目光聚焦所在,无数英国人为此而骄傲。如今,中国人要来为英国人“鸳梦重温”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中国人在英国的投资并购项目资金便超过80亿英镑。如果再加上去年的一些大项目,数额更是可观。
也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投资英国出现“井喷”,十几亿英镑的单个大项目常有耳闻。仔细统计“进军”英国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数家珍。
伦敦发展促进署贸易投资主管大卫·斯莱特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过去几年,来伦敦谈合作的中国企业大约有130家,占前来英国谈合作中国企业数量的60%。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伦敦的国家排名,正逐年靠前。”
中国投资人确实成了英国经济的“香饽饽”,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从英国首相卡梅伦、财相奥斯本,再到伦敦市长约翰逊将接踵到访中国。
基础设施新投资超135亿英镑
在过去3年,中国香港企业,特别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在英国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引人注目,目前共有6个项目,涉及领域包括天然气、电力和水务。英国30%的电力供应,7%人口的供水,25%的天然气,都开始依赖李氏家族企业。加之更早之前投资的北方燃气公司和布里斯托海岸能源公司以及南方水务公司,李氏家族对英国能源的控制力不可小觑。
2012年1月,中投公司以2.76亿英镑获得英国最大水务公司泰晤士水务8.86%的股权。泰晤士水务公司为伦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区供水。同年11月,中投国际投资英国基建设施的行动又进了一步,斥资45.6亿英镑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购买英国希思罗机场控股公司10%的权益。
无怪乎,英国人发出了“中国人买下英国”的惊呼。
地产投资异军突起
尽管英国整体经济惨淡,但是其首都伦敦作为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一直以来都吸引了全球投资人的目光。近些年来,来自亚洲、中东和北美的买家,已向伦敦的写字楼、商店和酒店等商业地产投下了巨额资金。而中国的主权基金也在同一时间抢滩英国商业地产。
从2010年中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核心地带,英格兰央行对街购置大楼建立伦敦分行新总部,到2012年中投公司斥资2.5亿英镑购买德意志银行英国总部“温彻斯特大厦”,中国主权基金进入伦敦地产市场的势头引人注目。
英国商业地产因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严重衰退,给全球投资人提供了“抄底”可能。2012年,市场开始有所稳定,尤其是伦敦的商业地产逐渐呈现复苏势态。整体上来说,英国40%~50%的商业地产交易额都来源于海外的投资商,而海外资金投资伦敦金融城占比破纪录地达到了76%,交易规模为89亿英镑,亚洲投资人则以22亿英镑的交易额成为其中翘楚。
打造伦敦“第三金融城”
2013年5月底,一家在海外名不见经传的房地产公司总部基地控股公司(ABP)突然在伦敦宣布,公司已与伦敦市政府签约,投资10亿英镑改造伦敦东郊废弃已久的皇家码头,将其建设成一个“亚洲商务中心”,该项目被伦敦市长称为“伦敦第三个金融中心”。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约翰逊表示:“伦敦市政府这几年给予总部基地公司投资伦敦的意愿以全面的支持,这是一个共赢的合作。”据本报记者了解,皇家码头项目的投资将为当地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并将拉动该地区其他行业的发展,预计整个建设将耗时10年。
投资老品牌赢取未来全球市场
走在伦敦街头,望见穿梭不息的伦敦城市标志黑色出租车,就会想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从“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中国拥有”的阶段了。
2013年2月1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按零现金/零债务模式以1104万英镑收购英国锰铜控股有限公司(伦敦出租车公司)的业务与核心资产,从而使该公司解除托管程序。
半年多过去了,吉利收购的品牌效益已经显现。根据伦敦出租车公司发布的最新消息,截至8月底,仅在中东市场,黑色出租车就已获得近800辆的订单。
“来英国花钱投资吧。”卡梅伦曾毫不掩饰他公开向媒体表达欢迎海外投资消费人士到英国的急迫心情。作为市场最自由、立法最严格的国家,英国还有着公司税率低等其他优势。虽然卡梅伦11月访华细节尚待敲定,但“掏中国人腰包”助推英国经济,应当是其中国行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