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美林

作者:梁婷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24 00:21:00

摘要:美银美林2日向监管机构提交的文件内容显示,美国银行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将美林证券纳入其母公司之中。

再见,美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梁婷婷 北京报道
    美国纽约,曼哈顿四号,世界金融中心大厦。美林证券公司的总部设在这里,占据了整个大厦的34层楼。这个世界上顶级的金融投资咨询公司已经有99年的悠久历史。蓝色的公司标志上那头跃跃欲试而充满力量感的“公牛”,在很长时间里对于投资者,都代表着金融世界的活力和希望,也代表着美林公司的强壮和能量。而如今,这头曾经矫健的公牛,却即将要睡去。
    美银美林8月2日向监管机构提交的文件内容显示,美国银行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将美林证券纳入其母公司之中,美国银行将承担美林证券所有的债务和责任。虽然美国银行表示,仍将保留美林证券作为其零售券商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名称,但作为法人实体的美林证券公司将不复存在。
甩包袱
    消息传出之后,美国银行发言人杰瑞·杜布洛斯基立刻向外界表示:“此次改革,将不会对美林证券的客户服务产生影响,也不会影响到美林证券这个品牌。”
    但是,外界却认为,美林证券作为法人实体的消失,不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毁灭性的倒退行为。“一个拥有华尔街上悠久历史的品牌的价值就这样消失了。”美国一家媒体评论道。
    其实美国银行早在2008年9月16日便宣布收购了当时深陷经济危机的美林证券公司。但通过当时的那场收购,美林证券公司是隶属于美国银行的子公司,在法律上还有着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五年之后,美林证券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历史结束。
    银行业分析师大卫·亨德勒认为,美国银行此次合并,是为了应对新的银行业监管条例——有序清算制度(Orderly Liquidation Authority,OLA)而进行的“瘦身”。在有序清算制度的框架下,银行监管者们希望大型银行可以尽可能多地减少其法律及运营分支,以便于在公司即将破产时,能够尽快地提出解决方案。大卫·亨德勒在《再见了,美林证券》的邮件评论中指出:“在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不那么复杂的公司结构,会增加解决破产方案成功的可能性。”
    除了“瘦身”,美国银行8月2日提交的监管文件内容显示,此次合并显然还有着开源“节流”的考虑。“美国银行将继续减少子公司的数量,包括通过母公司收购的方法,以减少开支。”美国银行在提交的文件中写道。
    美国银行现在旗下有4000多个子公司。美国银行现任执行官布莱恩·莫尼汉目前为银行制定了每年完成80亿美元的成本削减目标。美国银行将美林证券从子公司合并到母公司,从费用看是节省了一部分法律及监管费用。美国银行与美林证券将无需再分别作为法律实体,向美国证券监管者上交报告。
    而从节约经费方面考虑,美国银行合并美林证券的做法,与其对待同在2008年收购Countrywide的行为模式不大一样。Countrywide是美国银行2008年购入的最大的抵押贷款公司,在收购成功后,美国银行将其变成旗下的子公司。Countrywide当时只有不到50亿美元的资产,但是关于其债务的诉讼将会导致超过50亿美元的赔偿。收购之后,作为母公司的美国银行完全可以注资到Countrywide来支付这些高额的赔偿。但是Countrywide的合法子公司身份,可以使美国银行减少这笔花费。理论上,子公司的债务权限以其公司成立的资本为基础,母公司不用承担其债务。美国银行因此可以不用注入过多的资本到这个子公司,这样原告的实际赔偿将大大减少。美国银行对于Countrywide的债务已经提出了一个85亿美元的赔偿方案。但是在6月份,帮助美国银行签订这个方案的律师告诉纽约地方法院,Countrywide只有48亿美元的实际资产来赔偿诉讼。在发生赔偿金额的分歧过程中,律师告诉法官:“如果一篮子金子都没有在那里,所有这些应该的支付,实际上都没有实质意义。”
    这也是美国银行选择将Countrywide法人地位进行保留,而没有像对待美林一样拆除其法人权限的原因。
    美国银行没有将“金子”放在Countrywide里面,但却将“金子”放在了美林证券里面。只是美国银行通过合并美林证券,希望“金子”能够更加缓慢地流出。
政治婚姻
    事实上,美国银行与美林证券的“联姻”,从最开始阶段是“政治婚姻”的结果。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昔日华尔街英雄的代表——投资银行,纷纷出现崩盘的情形,美林证券是其中的代表。美国政府为了救市,开始为这些行将倒掉的投行们寻找“婆家”。在美国政府的命令下,美国第一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被迫向美林证券抛出了“绣球”。第一次“礼金”的代价是180万亿美元。随后美国银行又在美国政府的“威胁”下,以TARP(不良资产计划)基金的名义,付出了450万亿美元的价格。
    美国政府的强力驱使下,美国银行付出不菲的代价后,于2008年9月宣布收购美林证券,美林证券成为其旗下的子公司。然而,随后的发展,却证明了“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
    2009年1月1日,美国银行对美林证券的收购正式完成。而1月中旬美国银行发布的财报却显示,受收购美林证券交易的影响,该行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23.9亿美元,每股亏损48美分,创下17年来首次季度亏损。2009年5月,美国银行高层接到美国财政部的通知,要求其筹资340亿美元以应对经济进一步衰退可能造成的影响,美国银行因此成为19家接受“压力测试”大银行中资金缺口最大的一家。
    美国银行开始受到了监管层的盘问,投资者的诉讼和法律制定者的批评。美国银行在花费185亿美元收购美林时,没有对它的股东们就美林不断增加的损失而发出警告。
    压力之下,当时的美国银行CEO刘易斯表示,他明知道美林证券出现严重亏损还收购该公司,是迫于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压力。“他们给了一个状况良好的银行以威胁。”刘易斯说道。
    伯南克和保尔森随后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财政部及美联储官员是如何说服美国银行完成对美林的收购。纽约总检察长在2009年9月16日向美国银行的5名董事发出传票,要求他们就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交易案的相关调查接受法庭聆讯。
    这场轰动一时的“美林收购案”影响一直到2012年,美国银行同意对收购美林时受到损失的投资者赔偿总计24.3亿美元。
    而眼下,美国银行合并美林证券的行为,则被认为是美国政府丧失兴趣之后,美国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重新进行的结构调整。美国银行母公司不仅规模得到了扩大,其金融服务业务也更加全面。
    “一个好的银行应该做的就是创造利润。既然监管丧失兴趣了,美国银行正在努力重新整合自己。这来自于毫无意义的将美林收购作为独立的法人的行为之后。这个事情本来是惭愧的。”美国一家财经媒体评论道。
    显然,对于美国银行来说,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政治婚姻”之后,现在的行为是逐利的回归。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