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松绑服务业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16 23:25:00

摘要:发改委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一项具体政策就是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发改委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一项具体政策就是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本报记者获悉,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利用8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公开征集“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据悉,其内容包括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具体政策措施建议,其截止时间为8月31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上半年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不过,一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在许多服务行业里,仍然存在行政性垄断,与此相关的改革迫在眉睫。

渐成经济主引擎
    “今后将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独立研究机构福盛德首席经济学家冯建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服务业纳入重点发展对象”。
    加快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本届政府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京交会”的演讲中如是表述。
    自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不断释放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信号。眼下,一些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正在推进。比如,金融领域允许民资组建银行;将增值税试点扩大到所有服务业;扩大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力度等。
    本报记者从发改委获悉,发改委刚刚修订的新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也将服务业目录纳入鼓励类项目,并称将在投融资、税收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新版目录更注重支持服务业发展,此前版本涉及服务业的目录共有33条,新版本增至112条。”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曾对官方媒体表示。
    据冯建林介绍,自去年一季度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三次明显变化,第二产业增速持续放缓,第三产业增速反弹。冯建林向本报提供的一份报告也证实,今年上半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30.9%和63.3%,第三产业成为经济支撑的主要力量。其中,从今年上半年看,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是服务业增长的龙头,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3.5%和10.4%。
    在当前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冯建林预计,未来,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政策环境将持续改善,有望持续较快增长,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艰难放开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本届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5月13日,李克强明确表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无论是金融、通信、物流,还是养老、医疗产业、非义务教育,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的问题,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
    5月29日,李克强再次强调为服务业发展“松绑”。
    据了解,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务院曾多次发布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文件。“近20年来的努力都没有有效解决垄断、税制、户籍等根本性问题。”冯建林认为。
    冯建林举例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放开包括通信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金融服务、旅游及旅行相关服务、运输服务等领域104项措施,但是真正完全放开的不到30项。根据冯建林提供的报告,其余70多项或多或少作了一些限制,包括股权限制、地域限制、提供服务活动的限制等,在后来才慢慢履行了这些承诺。
    在分析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时,冯建林在他的报告中总结了4点:首先,行政性垄断大量存在,如在15 个第三产业行业中,只有(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5个行业由非国有经济占主导,10个行业均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其次,对服务业征收营业税不合理,税负严重,比如把服务业排除在增值税抵扣之外;还有,加工贸易大量存在,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并没有在中国开展。另外,地方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支持不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国估计,中国目前服务业大概滞后了15个百分点。至今,我国现代服务业中仍然存在政策性的壁垒。
    “差距就是潜力。”在冯建林看来,目前所谓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说到底就是将增长的主要动力由第二产业切换为第三产业。
    “下一步,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向本报记者分析表示,最近制造业下降、产能过剩受到抑制,加之外贸受到国际大环境影响不景气,鼓励服务业的发展自在情理之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