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青啤背后的奢侈:百年传承,品质至上
摘要:8月10日第2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开启了一座城市的快乐阀门!在一座城市的快乐中,青岛啤酒迎来它110周岁的生日。
8月10日第2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开启了一座城市的快乐阀门!在一座城市的快乐中,青岛啤酒迎来它110周岁的生日。可能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因一个品牌而诞生出一个节庆日,可能只有青岛啤酒独享此殊荣。在青岛,青岛啤酒已不仅仅是一张名片和标签,而是融入城市性格和生活细节中,成为一种市民文化。
青啤公司何以能在全球公司之林里生存110年后,仍然以一个有激情、有活力的新型公司的形象屹立?青啤的愿景、理念和公司战略固然最重要,但其中最直观的一个因素,就是青岛啤酒百年来一致的对产品品质的追求。
“酿酒用的大米必须是脱壳3天之内的新鲜米、生产现场酿造水每隔2小时就得品尝一次、一只酒瓶子要洗30分钟才算合格、输送酒的管道要啤酒刷干净、酒瓶盖和刷瓶水都要品酒师用嘴把关、生产所用的压缩空气都要进行细菌检测……”这是在青岛啤酒提高质量纪念日大会上,了解到的一瓶口味醇正清爽的青岛啤酒背后,普通消费者所不知道的生产细节。
每年的4月10日,青岛啤酒一年一度的“提高质量纪念日大会”都会如期召开,这个自1978年4月起举行的“质量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3年已经陪伴青啤人走过了35个年头。青啤公司董事长、总裁、总酿酒师等公司领导都会出席这次大会。
“质量始终是青岛啤酒的立身之本,是实力象征和信仰所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如是说,每年召开提高质量纪念日大会的目的,是鞭策我们“入则恳恳以尽忠”,每一名青啤人都要视质量为生命,勤勉尽责、忠实履职,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优质啤酒。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百年如一日对品质的坚守,更是一个中国啤酒行业领导者对消费者的责任与承诺。
酿酒师篇:
严守传统工艺 110年只为酿好这杯酒
“色如琥珀流金,酒液清澈透明。酒入杯中,洁白细腻的泡沫迅速升腾而起,持久挂杯;浓郁的酒花香、麦香飘逸而出,沁人心脾;酒入口中,清新爽滑而又不失醇厚……百年香尤甚,杯酒醉倾城。”有人这样形象地描述青岛啤酒。
从1903年至今,一瓶瓶口感醇厚、麦香浓郁的青岛啤酒走向了世界,而这离不开青啤一代代酿酒师的精心酿造,他们用专业、专注演绎了青啤百年品质传奇,他们貌似“幕后人物”,实际更是每一滴青岛啤酒神奇诞生的“灵魂人物”。在他们眼中,质量不单纯是指产品质量,是实施从研发、原料采购、产品生产、物流质量、服务质量等价值链上下游全方位管理的“360度的大质量观”,同时,一瓶好酒,又是从一颗麦粒、一粒大米,甚至一滴水这些细节开始的。
如何将一粒粒大麦、大米的种子变成麦香浓郁、口感清冽的啤酒,青啤酿酒师们掌握着其中的奥妙。什么火候出麦芽?什么时间加酒花?酒花苦味多一点还是香味多一些?什么时间添加酵母?麦汁充氧多少酵母的活性最强?什么时间收回酵母,什么时间结束发酵?在这些加与减的运算、快与慢的取舍间,他们总能实现对啤酒口味精细的控制和把握,他们用慢的坚持,像雕琢打造工艺精品一样做好每一道工序,精酿每一滴啤酒。
青岛啤酒是坚持多年实行“超长低温发酵工艺”的企业。啤酒原本是酵母生命繁衍时的产物,是自然进化的过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酵过程也可以由“慢”变“快”,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压缩生产时间。但青岛啤酒的酿酒师是坚决投出反对票的。缩短发酵周期就像是给酵母打了一针兴奋剂,可以有效加快发酵速度、提高啤酒产量,但长时间自然发酵与快速发酵相比,好比是让果实自然成熟和催熟果实,显然,自然成熟果实口感更好一些。
在视“品质”为生命的青啤,酿酒师是十足的权威,再权威的行政命令也不能改变一下工艺流程,这一点上,青啤是“技术至上”的,实质是“品质至上”。他们秉承青岛啤酒“好人酿好酒”的百年酿造文化,始终坚持做好每一滴酒。
正如青岛啤酒公司总裁黄克兴在今年4月“提高质量纪念日”大会上所言:“青啤酿酒师要抱着做艺术品的心态,向消费者提供国际一流的产品,每一瓶青岛啤酒就是酿酒师的价值体现、实力象征乃至个人荣誉。青啤酿酒师是幸福的,当大家在世界各地畅饮来自中国的青岛啤酒时,那份骄傲和快乐就是对青啤酿酒师的最好回报。”
原料篇:
酿酒要用脱壳三天之内的新鲜大米
在选购大麦、大米及啤酒花等酿酒原料方面,青岛啤酒始终坚持世界最好标准。这是业内人士公认的。
“一瓶好的啤酒,是从一颗麦粒、一粒大米,甚至一滴水开始的。就拿大米来说,我们都是选用脱壳三天之内的新大米,比咱老百姓平时家里吃的大米都要新鲜。”青岛啤酒总酿酒师董建军向我们展示了当日酿酒的样品大米,一颗颗大米圆润饱满,色泽透亮,用手一摸,并没普通大米的粉尘。“青啤选用的大米是从种植开始把控的,在江苏等地都设立专门种植基地,由公司统一发放优质大米种子,进行统一种植,收割和物流配送。”董建军说,这样才能保证用最新鲜的上等好米,酿造出口感最新鲜的啤酒。
大麦和酒花的选用方面,青啤更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直接的酿造源流的供应商有专人一对一负责。比如大麦,先“看身材“,要颗颗圆润饱满,还要溶解性好、连颜色的深浅都有标准,严格程度像古代皇帝选“妃”一样。从品种、种植、收获以及运输、储存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检测程序,一旦一个抽样不合格,将全部拒之门外。
除此之外,青啤对酿造用水更为讲究。在酿造车间,每隔两小时,就会有专业的品水师对酿造水进行取样品尝。啤酒酿造用水的软硬度、酸碱度,甚至矿物质含量的微小差别,都能直接影响着啤酒的风味和品质,所以要时时监控。在青啤,每一滴酿造水都要经过7级处理和50多项指标的严格检验,并且每日对水源进行微生物检测,每周都要对水质进行分析,“对水质的精确把控,才能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不管在哪里喝到的青啤,都是一样好,好品质从一滴水开始。”董建军强调说。
酿造篇:
青岛啤酒,是品水师、品麦师、品酒师一次次品出来的
一款啤酒有数千种风味物质,再精细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所以要靠品酒师用舌头把关。 为保证产品口味一致性,青啤有一支强大的品管团队将品评贯穿整个酿造过程。哪款酒口味有异常、苦味偏大还是偏小,都要经过专业品酒师的逐一品评,给出意见,然后进行改进。
品酒师不仅仅是品啤酒,所有和啤酒接触的东西都要品评,甚至包括酒瓶中的塑胶垫。另外,在青岛啤酒内部,还有一个非常罕见又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职位——“品麦师”。精心酿造的麦汁只需品麦师轻松一品,能否成就佳酿的“麦色”、“麦香”、“麦味”便可一一得知,保证了青啤的麦香浓郁。
一瓶青岛啤酒从酿造到出厂不但要经过品水师、品麦师、品酒师的“三师会审”,还要经过1800道质量检测点。仅在酿造过程,就设立了300多个食品安全检测点。不仅仅会对啤酒中的杂菌进行检测,包括刷瓶水,过滤酒液的硅藻土等所有与酒液接触的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甚至连生产车间的空气都要“过安检”。
管道是用啤酒“刷”出来的。为了保证每一瓶啤酒的品质,青啤对生产细节的把握近乎苛刻。在每次灌装啤酒前,最后一道冲洗管路的程序,用的不是水,而是啤酒。
因为每次生产线灌装啤酒后,会用水清洗管路,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会在管路中留有一些残留水分。下一次再灌装啤酒时,啤酒经过管路会把残留的水冲出来,这个时候是不能灌装啤酒的。要等到把所有的水都冲出来,灌装口检测啤酒的浓度完全达标时,才能实施灌装。这个过程需要十几分钟,消耗1.6吨啤酒。
当然,用来冲洗管道的1.6吨啤酒并不是白白浪费,会流入水循环利用系统,酒中的养料还会被提炼成化肥,完全是绿色循环经济。
包装篇:
连每个酒瓶都有三张“靓照”
“专注”、“细节”,是青啤生产车间,随处可见的标语,而青岛啤酒对品质细节把控,单从对一只酒瓶的清洗,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青岛啤酒厂有最新式的洗瓶设备,酒瓶在装酒之前,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工序:先是在水中浸泡20多分钟,然后用热水冲洗,再用温水喷淋。然后瓶子被翻转过来悬挂,以清空残留在瓶中的水。清洗干净的啤酒瓶最后要进入“验瓶机”,新式的验瓶机在每一个瓶子经过时都会瞬间拍摄3张照片,然后和系统中已存储的标准瓶数据进行比对,任何瓶中有异物或者瓶身有缺陷的瓶子都会被“拣”出来,这种废瓶就不能用来装酒了。
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整个洗瓶的过程长达30分钟,特别是经过长时间“悬挂倒立”,空瓶中几乎不会残留水分。
百年来,秉承“好人酿好酒”的质量价值观,通过天天如是的“质量日”洗礼,“品质唯上”已渗入每一个青啤人的骨髓,成为整个青啤制造产业链的最高准则,使口味纯正的青岛啤酒飘香一个世纪,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次激情干杯,每一次开怀畅饮,当飞扬的金色液体映照出每一个消费者欢乐的笑颜,其实折射的是百年青啤融进血液中的对品质的那一份坚守。(郑国清/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