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蠢蠢欲动的新经济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7 22:55:00

摘要:新经济如果能在刺激消费的时候,同时带来生产,带来投资,带来就业,带来就业者的收入增长,才是新增长出来的经济。
    有一张这样的报纸,它有135年的历史,曾经报道了“水门事件”让一个美国总统下台,它有着无比的公信力、出色的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
    如果这样一份报纸,可以通过简单的网络下载放到你的Kindle阅读器里,或者你的iPad上的Kindle阅读软件上,如果它还免费,只不过需要容忍一下可能会出现品质还不算太糟糕的广告,你还会读这份报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从来都需要深度阅读,只不过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当移动客户端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阅读报纸的需求被暂时压抑了,但是如果有人可以重新释放这种需求,我们经济的GDP将得到重新的增长。
    这就是新经济的力量,满足需求就是创造财富。
    一份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报纸,可能换多少个总编辑也不能阻止它收入的下滑,但是如果换一个老板呢?
    8月5日晚间的大新闻,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个人名义用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报纸资产。我们还不知道贝索斯要干什么,但是他肯定会干点什么。贝索斯说过“纸质报纸将会在20年内灭亡”,也说过“没有人在网上愿意为新闻付费,除了在平板电脑上”。美国人已经离不开亚马逊账户了,所以,如果在他们的账户里多一份报纸,肯定不是一件多大的事。
    也是在8月5日,中国的腾讯公司发布了它的“新媒体船票”——微信的5.0版本。这个版本可以让你在手机上玩游戏,还可以让你通过手机支付来消费。在人人都拿着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在手机上做更多的事情,同样是通过满足需求,甚至是通过制造需求再满足它来创造财富。
    现在看来,机票酒店预订、手机购买、电影票团购、交通卡充值等服务都可以接入微信支付,这只是一个开始,当消费变得便利的时候,消费将会被刺激。这可是李克强总理的愿望,即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而现在新经济可以帮他实现目标。
    在总理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为刺激消费稳住增长操心的时候,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如果可以自由地发挥活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种新经济,正在蠢蠢欲动。
    腾讯的马化腾通过微信强化的是他的财付通,而阿里巴巴的马云则提前一步用上了他的支付宝。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的余额宝,推出一个月就可以达到百亿的规模。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庞大的客户资源和资金沉淀给了“余额宝”巨大的发展空间。
    激活沉睡的资金,这也是新经济。
    干这种事情的还有苏宁云商,没有多久之前它还叫做苏宁电器。
    8月6日,苏宁云商股票涨停,原因是苏宁易购透露,将于近期正式进入基金领域,涉足货币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苏宁易购的易付宝将申请独立的域名,变成一个支付业务平台。这种做法和支付宝正在做的事情一样,不过,苏宁甚至要在它的线下门店里也设上理财专柜。
    也是8月6日,市场上还有一条传闻,让参股长城证券的上市公司深圳能源和华能国际股票大涨,其中深圳能源涨停。原因是有消息称,腾讯和长城证券合资成立网络证券公司。核实的结果是,长城证券的确有计划,但双方还只是初期接触而已,最后能否达成也得看证监会是否会批准其互联网金融创新资格。
    在新经济真正成行之前,市场反正是蠢蠢欲动了。
    新经济能带来新的增长,但是所有的增长都会伴随着泡沫。就在新经济的实体部分还停留在试验阶段的时候,新经济的代表,A股市场上的创业板已经被炒作得满天飞了。一个“手游”概念,就可以反复涨停。但是,概念就是概念,股市就是股市,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化,还在蠢蠢欲动的阶段而已。
    你要再总结一下上面的各种案例,就会发现,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淘宝、微信和苏宁云商,他们手中掌握的核心资源,其实都是新经济环境中的消费者。有多大的客户群,就有可能创造多大的消费。但是,如果刺激出来的一切只是消费,那么这样的新经济还真的有可能是又一场泡沫。
    为什么?表面上看,消费也是GDP的一部分,但是消费只是实现GDP的方式而已,真正的财富不是消费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新经济如果能在刺激消费的时候,同时带来生产,带来投资,带来就业,带来就业者的收入增长,才是新增长出来的经济。
    苏宁云商能卖出更多的平板电视,表面上增长的是消费,背后其实增长的是平板电视的生产。就像经济学家林毅夫说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水平自然就不会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
    上个世纪的互联网泡沫也是新经济,最后剩下了什么?最后只有“过剩”的投资带来的光纤电缆和服务器在泡沫之后实现了它们的价值,而在它们发挥出价值的时候,新经济真的到来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