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的自我救赎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7 23:07:00

摘要:纸媒式微的消息不断,这些昔日傲慢的“老贵族”,如今则像是被抛弃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

纸媒的自我救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新闻学者迈耶在《正在消失的纸媒: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煞有介事地为纸媒定下了确切的死亡日期——“2044年传统纸媒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你很难说这个预言过于悲观。就在一天之内,在社交网站上,两枚重磅新闻重新唤起人们对纸媒生与死的隐忧:拥有136年历史的《华盛顿邮报》以2.5亿美元卖给了亚马逊CEO贝索斯;美国职棒联盟波士顿红袜队老板约翰·亨利宣布,以7000万美元收购《纽约时报》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

  纸媒式微的消息不断,这些昔日傲慢的“老贵族”,如今则像是被抛弃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然而,过多的悼念毫无意义,我们也许可以相信媒介理论家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人类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是对过去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是谁杀死了纸媒?

  纸媒若消亡,第一个嫌疑犯一定是互联网,但在《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编尹生看来,真正“杀死”纸媒的,正是纸媒自己。

  “首先,长期以来,大部分纸媒都采取单一的盈利模式——媒体本身很少赚钱,主要靠广告。这种模式让其在面对互联网时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因为互联网获取用户的规模远超过它们,这正是广告价值的基础。而同时互联网却几乎可以免费使用纸媒投入很大成本获得的新闻。”而早在两年前,中国网络广告规模就已达到511.9亿,超过了报纸的453.6亿,并逐渐接近电视广告的724.4亿。

  除了落后的盈利模式,在尹生看来,价值导向是纸媒衰落的另一原因。“多数纸媒一直以来以提供读者所在领域足够全面的信息为价值导向,而非信息背后的价值,如可信度、公正、客观、专业性,虽然它们宣称要做到这些,但受到广告客户压力、知识面、纸媒空间有限性、媒体利益同盟等影响,根本无法做到这点。”

  此外,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研发模式也在制约纸媒的发展。“长期以来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奉行的组织模式,养成的企业文化,不足以帮助纸媒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并完成转型。纸媒研发模式的核心是,由少数人甚至是金字塔尖的几个人根据假想的目标、读者需求,对新闻进行选择、采写和加工,然后提供给读者。而互联网采取的则是运营模式,网站本身只提供一个平台,信息的产生、编辑甚至传播,都由用户本身完成。”

  但这是否意味着免费攫取新闻的门户网站可以高枕无忧?“其实门户网站自身也面临着重新定位。因此,传统媒体更需要重新界定自己在整个价值链中的角色,这个价值链可能包括用户、各种信息网络、商业运营公司等。最糟糕的情况,是在传统的媒体价值链中去考虑转型。”尹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全媒体融合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对大多数纸媒来说,如果你还把纸媒的生产和发行当做核心任务,仅把新媒体当做推广渠道,或者“新瓶装旧酒”,把纸质内容直接移植到网上,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纸媒的转型势在必行。“不能将纸媒的转型仅仅局限为数字转型,真正的转型是发展战略或模式的转型,从单一(内容、渠道、终端、商业模式等)走向多元。”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媒体本来是相通的,市场化的媒体集团要三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尽管目前中国的相关制度还未建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认为。

  在可以预测的未来,注重品牌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或许将成为纸媒发展的出路之一。

  “从上期《壹读iRead》开始,我们增加了大量二维码,你可能觉得不新鲜,但我们一定是最认真的。每条二维码我都扫过,每个内容都考虑过,而且严格规定不同版面的内容时长,因为这会影响扫码体验以及移动公司从你兜里掏的钱。有读者说《壹读iRead》适合Wi-Fi环境,希望这样的人能覆盖整个地球。”创刊整一年的《壹读iRead》杂志主编林楚方写道。

  在接受互动中国网站专访时,林楚方曾谈及产品多渠道的聚合问题。“现在首先是把产品放在不同的渠道实验,大家接受信息的渠道无非就是几种……但我很想说这样一句话:大家拼命投渠道,投模式,如果没有好的内容,这些渠道和模式最终都会垮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不同渠道上生产出具有类似气质的产品,形成《壹读iRead》产品的识别度。接下来,如果我们的产品在各个渠道做的都还行,比较受欢迎,那么再有聚合的问题,可能有人会从杂志上看《壹读iRead》的产品,也有可能通过视频网站,将来可能会听《壹读iRead》有声杂志,如果你对《壹读iRead》的印象是能生产不同种类的有图有声音有趣的产品,这就够了,再有的聚合就是市场需求问题,我目前还没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将来的问题,甚至也可能不聚合。”

  而前《新闻周刊》中文版(去年底,美国《新闻周刊》出完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执行主编陈序对全媒体的理解则更直接:“(纸媒未来出路)在投资,有大钱的投大项目,有小钱的投小项目,媒体人变成投资人,活到未来的希望大过50%。全媒体要看成是投资多元化,不要看成渠道多样化。”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对于纸媒未来的发展,尹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认为传统媒体需转型为运营平台,负责品牌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体系提供、用户商业化开发、投资等,而在用户端的内容与产品开发、用户获得和服务方面,则交给相对灵活的团队去负责,并与这些团队(包括编辑、记者)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而非过去的雇佣关系,形成一种前店后厂的关系,即这些小团队在前面建立影响力和获得用户,而运营平台在后面提供各种支持和对用户进行商业化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一些新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形式的业务,比如从过去的广告业务,转向用户导航业务。”

  但目前看来,纸媒的严冬似乎还遥无尽头。“目前纸媒的转型还难言成功,因为还没有解决根本性的挑战:它们既无法同搜索引擎、新闻门户等进行传统广告模式的竞争,因后者有更好的规模效应和更低的成本,又无法同正在兴起的基于大数据的新兴用户商业价值开发者竞争,因为它们无法掌握用户的关系和交易数据。另外纸媒在转型同时,还必须就资本结构、增长预期、规模等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比如,到底是希望大而全,还是小而专?不同的选择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尹生坦言。

  从“内容为王”到“用户为王”

  默多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传媒企业需要提供人们想要的新闻。我说不清曾拜访过多少报社,它们的新闻奖项挂满了房间,而发行量却在急剧下滑。这说明记者编辑们是在为自己做新闻,而不是做对他们的客户来说有意义的新闻。一家新闻机构的最重要资产是它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这种信任关系的背后,是读者相信编辑们关心他们的需求与利益。”

  没人会否认“内容为王”四个字的分量,默多克也认为:“优质内容不是免费的。在将来,新闻做得好不好,取决于新闻机构能不能够通过提供人们愿意付费的新闻和信息,来吸引用户。”

  但在尹生看来,“内容为王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含义,因为内容的形式和供需市场一直在变化。就目前而言,我认为用‘用户为王’比‘内容为王’更恰当,因为‘内容为王’很容易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孤立的内容本身,而忽略了用户利用内容的过程,即用户体系和用户价值。”

  互联网研究者何川则在文章中坦言:“什么时候媒体从业者都能抱着解决用户问题的心态,你的文章、封面、标题包括广告,都能更多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我想媒体的春天也就不远了。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如今的新媒体没几个像样的),都需要反思,你的编辑记者,你的核心员工,是否真正转变成了一个更加贴近用户,更在乎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如果这一点没有改变,无论拥有多好的渠道与平台,媒体都没有未来。”

  纸媒还有未来吗?这或许是个悲观的答案,但正如陈昌凤教授所言:“纸虽灭亡,媒却常在。”“人们对新闻内容产品的需求不仅没减少,还在增加。传统媒体不必靠扩大再生产竞争了,有了可以投资获利的对象,从选择更多的角度,经营范围的自由确实扩大了。”陈序说。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了传统纸媒一种新的自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