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差距”的意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王冲把自己的新书定名为《差距》——专门讲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让他一直以来“带路党”的名号得以坐实。虽然王冲在书中不疾不徐地分了6个章节讲述中国的差距各是什么,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耐心看完其中的内容而是单看书名就跳将起来,指着王冲的鼻子来上一句——你个汉奸。
这恐怕就是两类人之间的差距。
王冲在书里做了各种比较,中日,中美,中欧,然后就是中国应当如何做才能缩小这些差距,并最终消弭这些差距。从书中看,这才是王冲的写作目的。他看出病征,查出病灶,然后开了药方,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负责任的做法。
王冲说书中的内容是自己在过去10年当中因为工作关系得以近距离观察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然后加以思考的结晶。作为旁观者,他必然有着清醒的头脑得以冷静地思考,而对于中国的观察,则更像是诗中所说“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冲虽然不敢称已经“绝知”,但看书的内容,可以确定的是,他在躬行的过程中已经除却了“身在此山中”的困扰,而能够识得“庐山真面目”。
中国在当今世界处于何种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庙堂还是迢迢之远的江湖,对这个议题都格外关注。按照人口总量计算,中国是个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光是16亿左右的人口便足可以“雄踞世界”;按照经济总量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高居“榜眼”;可是把经济总量除以人口总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榜单上,中国则是一落千丈,跌到100位以后;如果再按照人均生产效率计算的话,中国则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蕞尔小国”。
即便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是这毕竟是事实——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处于落后地位的事实。事实已经清楚,那么现在就需要来找找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改变落后的现状。王冲用了中外对比的方式,把发达国家的“发达之处”摆列出来,读者自然会寻找这些事实与中国现实的对应之处,这样,先是找到差距,继而找到原因,王冲便达到了目的。
王冲在书中提及的问题包括中日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年,中国为何高度关注美国,享受高福利的欧洲人担心什么。王冲用在过去10年之中游走世界得到的真切感受以及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加以回答。
书中没有大道理以及语录体,只有王冲经历的事实的记录,这也符合他当时记者的身份——用事实说话。而事实无疑最有力量。列举事实之后,王冲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近距离观察美国民主之后他有什么心得,欧洲的和谐社会如何建成,这对于中国的社会建设有何助益。如果将全书的6个章节进行议题划分的话,上述三个话题可以划分在第一部分。剩下的三部分内容则具体针对中国,中国如何应对复杂局面的考验,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如何自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走出中国式困境。
王冲在书中写道中日差距至少有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
王冲在书中以许多篇幅谈国外教育: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二战后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颁布《儿童福利法》,孤儿不问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企业,贯穿于人的一生。王冲感慨:“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它竞争?”王冲认为,国与国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距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出现的微小差别,会在未来无限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越远,散射越大,影响面越广。国家的强大与否、国民的幸福与否根本不是制度,而是制定制度、遵守制度的芸芸众生。人始终是一切变数中最大的要素。王冲在书中将日本的国民素质、德国的效率、俄国的务实、以色列的智慧通过具体事例加以呈现,让读者通过获知鲜活的事实得以“开眼看世界”。采访美国大选时,王冲在书中写道:性格即命运,国民性即国家的命运。美国人的性格造就美国式民主,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美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读者在此处很难不回望自己的国家,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中国人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与民主。继而,中国人在当今世界大局中,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完成这些事项的前提都是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此时《差距》提供给读者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视野,让人们看到差距,直面差距,进而得以务实地消弭差距。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