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我只是想烧些好点的砖头

作者:岳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7 23:48:00

摘要: 王巍决定自己至少要把建筑大厦的砖头烧得好一些。
    即便王巍,也承认自己写了一本“不那么严谨”的书,不过,他为自己辩护说:“我本来就不是历史学家。”这个辩护在批评者们看来是“托词”,不过王巍却相信自己是出于真心。
    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正的野心呈现一本“严谨”的历史著作。他说自己只是发现问题,或者说引出问题,剩下的就交给真正的行家去做好了。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里的篇目主要是王巍在长江商学院上课时的讲义和他开在《创业家》杂志上的专栏文章。他说主要是抹不开书商的面子,才出这么一本书,而且书商承诺将把书款全部捐给中国国际金融博物馆。这个条件让王巍大为心动。
    在筹建金融博物馆的过程中,王巍发现了自己的短板,并且他相信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悲哀,“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系统性的错误教育”,这让王巍觉得自己在某一时段内的价值观是他现在完全不认可的,他常常自我解嘲地说自己是“脑残”。
    当认识到自己是“脑残”之后,王巍决定修复这一可怕的缺陷。“怕别人说自己不懂”,王巍开始有了心理压力,这让自称“虚荣、爱面子”的他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给自己补课。这些有关金融史的书籍在王巍脑子里产生的影响令人始料未及。
    王巍发现自己“缺的功课”越补越多,如果把他曾经的有关金融史的认知看成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连建大厦的砖头瓦块都是错的”。
    王巍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这个价值观转换的大时代,更幸运的是他在这个价值观转换的大时代中做对了建设金融博物馆这么一件正确的事,更更幸运的是,在建设金融博物馆的过程中,他得以对金融史乃至整个历史有了全面切近的认知。
    王巍决定自己至少要把建筑大厦的砖头烧得好一些。
    他在长江商学院担任教师,开了一门名为“金融观念史”的课。据他说这是因为自己长年在金融圈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口碑让他有资本跟校方讨价还价,开了一门自己想要讲的课。
    这门在长江商学院内部很受欢迎的课引来了《创业家》杂志邀请他开设专栏。王巍的“启蒙”战场从课堂延展到媒体。专栏出得多了,便有书商找上门来,最后这些零零碎碎的问题成了一本书——《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他称自己并不是建设者,而是搅局者。他负责的只是提出一个视角,从金融的角度来考察历史,过去那种正史中不会以正面手法多加着墨的与金融有关的史实,在王巍的考证与发掘下,突然被人们发现,原来这么重要。
    王巍说过去人们不具备现在的文件检索条件,所以占有的资料也就有限,王巍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证多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描述中的细微差距,然后找到内在的联系或者隐藏的金融暗线。
    这也算是王巍对于历史的交代。王巍自称是历史爱好者,并且认为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特征。他把这归因为他们曾经身处的时代曾经将未来固定,他们能够寻找到激情的地方只有回过头去向历史打探。
    而中国历史文本中长期对于金融史的忽略让王巍心升使命感,他说他有责任将这块空白先填补起来。
    对于外界对自己打的这个补丁不漂亮的批评,王巍回应说,“我先弄出来,你觉得不好,你再写”——这样也就会实现王巍的目的,金融史学研究成为显学。
    因为是专栏文章的结集,《金融可以颠覆历史》完全称不上有一条逻辑主线贯穿始终的完整体例,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可读性,而王巍从一开始也并不追求这本书成为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他不惜以碎片化的表现形式来实现阅读轻松化体验。
    他也希望,有人来继续写金融史,并且相信也会比他写得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