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民间赛事的“国际范儿”狂欢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5 11:09:00

摘要:有传言说,如今中国的地方政府不再热衷于搞有众多明星参与的大型音乐晚会了,官员们发现了新的项目——马拉松比赛,而且一定要是“国际”的,有了这两个字,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民间赛事的“国际范儿”狂欢

      5 月25 日在昆明举办的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就明确规定,超过50 岁的人没有报名资格。家在昆明的著名探险家金飞豹在微博里这样吐槽:“组委会取消了50 岁以上的跑者参赛,却邀请黑人选手来领取高额奖金。”
     难道5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能跑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今年确定了新的年龄分段:44 岁以下都是青年人,60 岁至74 岁为年轻老年人,75 岁以上才是老年人,而50 岁只算中年。有人统计过马拉松和长距离越野跑的数据,发现老年人在这种运动中并不比年轻人差多少。
      在中国,马拉松比赛的国际化,意味着必须得有来自非洲的高手参与。对于主办方,也许再多的来自国内的50 岁以上的银发跑者,总没有他们要的国际范儿。国外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往往是全球跑步爱好者的一场大狂欢。不分年龄、种族和成绩的高低,主办方尽力要做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马拉松的乐趣。最热门的纽约马拉松赛事,赛后的周一,《纽约时报》有全部37000 名参赛者的名字和成绩。而我们习惯了奥运金牌冠军们的“更高、更快、更强”,却少了“健康、参与和快乐”的精神。

  好在“高手在民间”。
      前不久举办的大连100 公里越野跑算是个纯民间赛事,主办者是著名的越野跑跑者于雷,志愿者包括他父亲在内的众多跑步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的越野跑好手前来捧场,没有奖金,没有名次,所有到达终点的选手都是冠军。因为这样的比赛是自己与自己较劲,是对个人意志力和体能的挑战。
     与那些官方主办的、总是有各种各样领导发言的马拉松比赛相比,这些不为金牌、不为奖金的“傻”人在奔跑的纯民间赛事,才真正体现了体育活动的参与感,体现了某种带有狂欢意味的欢乐精神。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