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美元摁住了人民币的命门。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5 11:31:00

摘要: 由货币市场流动性问题造成的金融动荡正在慢慢化解,央行在这个过程中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表态耐人寻味。

美元摁住了人民币的命门。

 第一次是在6 月20 日隔夜利率创下30% 的历史纪录之后。30% 意味着什么,央行应该比谁都清楚,而市场监管正是它的职责所在,稳定金融市场正是央行的不二使命。对此,央行的回应是发出了一份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通知,而在操作上更是发出了一笔20 亿的正回购,向外界传导的是雪上加霜的信用。第二次是在6 月24 日A 股百点暴跌之后。巴克莱银行针对民生和兴业两家股份制银行激进的市场操作风格提出警示直接引爆上市银行的跌停浪潮,资本市场风声鹤唳,恐慌蔓延,25 日A 股盘中更是刺破1849 点。新闻联播报道央行答记者问,一是表示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充分,央行已经向一些银行注入资金,而大行也在释放资金平衡需求;二是针对货币市场出现的阶段性“钱荒”作出解释,内容相对翔实。股市的反应是最敏感,
也从来都打提前量,25 日下午的盘面就是最好的证明,K 线图上的那根长长针脚似乎在告诉我们,解铃还须系铃人,央行,只有央行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央行不作为则市场无宁日,央行起的是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看,对于央行“钱荒”的解释,文国庆就不以为然。这位券商的分析师有自己的逻辑判断,他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流动性不像央行解释的那么乐观,紧张就是紧张;二是对于商业银行的指责未必成立,如果钱真是只在金融系统“空转”的话,那么同业拆借是不会缺钱的,银行间拆借不到钱,说明钱是实实在在流出了银行;三是相对金融系统,实体经济“钱荒”更严重,融资难已经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程度。三者相辅相成,证明流动性就是出现了问题。而最近各大银行相继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利率不断创新高也似乎在为此作证。
       那么,流动性究竟有没有问题呢?M2 的扩张一直被认为是央行的“罪过”,2008 年,M2 的规模只有18 万亿,而现在则是100 万亿,5 年时间,货币流通量扩张了5 倍,钱想不毛都不行,但这并不等于市面上不缺钱。早些年,我的另一位朋友陈浩就发现,M2 是在增加,而且利率挺陡,但是M1+ 也就是现金+单位的活期存款+ 居民的活期存款却并没有增加,本来
金融词典中没有M1+ 这个概念,这是陈浩自己发明的一个符号,因为M0 是现金,而M1 则是现金+ 单位的活期存款,无论M0 和M1 都不足以概括现实中的流动性,所以才加上居民活期存款构成M1+。两年前的这个发现一来可以解释为什么M2大增却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二来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股市涨不起来。前者是因为决定CPI 的不是M2 而是M1+,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值,
而不是由银行发出又重回银行趴着躺着的那些资金,比如财政收入以及相当部分的定期存款;后者则表明增量资金进入股市是有限的,存量资金不足以推动指数创新高,这些观点在以前的水皮杂谈中都有过介绍,读者不会特别陌生。
      这些都只是现象。本质在于,M2 体现出来的货币超发,是一种被动的结果,那就是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有数据表明2009 年、2010 年两年增加的25 万亿M2 中,20 万亿源于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M2 是基础货币投放量乘以货币流通乘数的结果,3 万亿外汇储备,理论上对应的是18 万亿-21 万亿的人民币,如果乘数是3 则在54万亿-60 万亿左右,如果是热钱乘数恐怕要扩大到5 才合理。央行自2004 年宏观调控以来,除2009 年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其他时间习惯性从紧,但是从紧之后M2 还是如此,就是因为央行控制不了外汇热钱,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从来都是被动的,一旦热钱流出,大家只好裸泳。

 

 

宏观政策的回旋余地还很大。
        当前,全球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分歧。一些人看空中国经济,国际市场不仅担心中国经济回落,而且担心中国目前7%-8%GDP增长率有可能还会下跌,甚至跌到6%左右。这是太过悲观的看法,这种可能性不大。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在平稳运行中,在合理区间中。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政策重点转向结构调整。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既要冷静,又要自信。从1-5 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看,我国经济增长与主要发达国家比处在领先位置。而且,从年初我国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看,目前也都处于合理的区间。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一个中速增长期,从短期波动看,中国经济结束了从2010 年一季度开始的持续回落的态势,已经总体上趋稳,因此,整个宏观政策的重点,在经济趋稳的条件下,全面转向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
      特别是就业方面,我国失业率没有超过5%,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就业状况总体良好,这是因为整个经济出现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中低端制造业在升级,人口结构也明显变化,服业出现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占比最高的产业,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是比较明显的。
      从全球看,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比较复杂的,全球经济复苏也是曲折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采取了“稳中求进”的措施,这也是非常理性的、合理的。一方面,我们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向未来,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两项任务都要完成好,都是耽误不得的。从当前几个重要经济指标看,我国的CPI 指标不高,5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3 个百分点,通胀压力大幅减轻,
而PPI 和财政收入有所回落,这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复
苏还不平稳。
     一些人据此对市场有点担心,信心不足。但是,从目前运行态势看,完全能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那么,如何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进行结构调整呢?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非常重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稳定性不是稳住不动,而是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就是要根据经济发生的实时情况,采取合理的、适度的措施。当前强调盘活货币存量,就是要往实体经济转、往调结构上转、往惠
民生上转、往扩内需上转。
     总体而言,中国正处在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阶段,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降到温和的低点后,经济会重新启动。
     但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在当前压缩产能的阶段,中国宏观政策不会轻易释放宽松的信号,中性偏紧的宏观政策基调很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底甚至明年。企业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要转过弯来,不能期望政府会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今后,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和路径还很多,我们要有信心,相信本届政府一定能够妥善应对。比如,宏观政策的回旋余地还很大,现在还有许多好牌可以打,比如城镇化建设、铁路投融资改革、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潜力,可以有力支持中国的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健康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