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提速

作者:吴建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2 23:13:00

摘要:一直被各界热捧为比肩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国经济“第三极”的首都经济圈,摸索近10年至今仍未形成具体规划。
见习记者 吴建华 北京报道
    一直被各界热捧为比肩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国经济“第三极”的首都经济圈,摸索近10年至今仍未形成具体规划。《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近日终于有了加速动作:京津冀三地相互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而针对“京津冀已分别完成首都经济圈的本地规划,国家层面的规划编制也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这一消息,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相关官员向本报记者证实,确实已经启动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并在积极推进,但并未证实已接到京津冀三省市本地规划的说法。他称:“日常工作中白皮文件往来是常有的事。”
    “规划还在编制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征求意见。现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对此项工作比以往更加重视,三地都会做各自的单项规划。”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向本报记者透露。而更多人士则认为,政府间的合作加速是一个前提,首都经济圈打造经济“第三极”的关键还是经济力量的崛起。
区域合作提速
    众所周知,首都经济圈建设或者说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一直是最热心的推动力量。
    记者近日从河北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获悉,该委确实在研究制定首都经济圈的本地规划,不过目前并未最终定稿,何时上报国家发改委尚未确定。
    而一向被外界认为对京津冀一体化动力不足的北京,今年来也发出了积极的信号:1月份举行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张工称,目前,首都经济圈规划已拿出初步方案,正在反复论证,预计整体方案有望于年内出台。
    “北京发展到现阶段,需要经历三个转变:从过去积聚资源向资源积聚与释放并重转变;从周边城市单方面保障北京向共荣共赢转变;从单一辐射向产业优势资源释放转变。”张工表示,这些都要求北京走出区域一体化这一步,首都经济圈的打造,有利于缓解北京部分短板压力,释放北京资源优势,提高人口布局和产业配套环境以及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
    3月23日,北京与天津签署《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协议涉及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产业转移和对接合作、金融一体化等10个重要方面。5月22日,北京与河北又签署了《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七项重点工作非常具体。
    5月20日,河北还与天津在石家庄签署了《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除了签署协议,两市一省还成立了区域合作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分别由各地常务副市长、常务副省长担任并制定了定期沟通机制。
    中央高层的明确指示,也给京津冀一体化增添了新的动力。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在与河北方面签署协议时透露,习近平总书记5月14日至15日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指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这个讲话后一周内,天津、北京纷纷与河北签署了协议。
经济力量是关键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规划方案仍然处于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记者采访多位相关专家,都对此持谨慎态度,“国家层面出台一个规划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肖金成表示,城市区域间的问题,它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区域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比较缓慢是首都经济圈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北京和天津,两个现代化大都市与河北的中小城市、农村格局差距比较大,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大家之间有差异,但发展水平差不多。”肖金成说。
    曾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空间一体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力量的推动,是一个自发的客观的过程,不以政府是否做相应规划而转移。他认为,空间一体化过程中有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力量,企业和市场的力量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第二种力量是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上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第三个力量才是中央政府层面的协调。”杨开忠说。
    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辐射和扩散能力有限。对此,肖金成称:“我们发现北京、天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周边的城市、农村发展不是很快,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不小差距。北京、天津还处在极化效应向辐射扩散阶段的转换阶段。”
    河北省扶贫办曾对媒体公布一组数据,2009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和1/10。
    “圈子的大小,边界的划分肯定是个难点,相互之间对对方的依赖性不一样,需求的程度也不一样,各地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太完全一样。”杨开忠称,不要刻意寻求一个最优的圈子方案,经济区划不像行政区划那么严格,它是相对的,而且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来看,空间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杨开忠认为如果要尽快出台规划,“首都经济圈可以有不同的方案,有小圈、中圈和大圈,或者说核心圈、外围圈和协作圈。通过不同圈给予不同的地位和政策扶持,使大家尽快达成一个妥协。”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