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战败的“股神”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20 00:18:00

摘要:波顿已经对他从2003年秋天开始就着迷的中国经济奉献出了他的一切热情,甚至搭上了自己28年不败的“股神”声誉。
    这是一则“免责声明”:读者和其他人因阅读本书而产生的损失,不论是买进带来的损失还是卖出结算所带来的损失,本书作者和出版社概不负责。
    声明来自《安东尼·波顿的成功投资》一书开篇,大概这位来自欧洲的“股神”一开始就明白,一个人的成功难以被他人复制,不过他当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成功也难以被自己在中国复制。
    《安东尼·波顿的成功投资》英文版出版在2009年,中文版于2010年3月引入,在中文版序中,波顿这样表述他对中国的热情,“2003年秋天,我首次造访中国内地……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访问点燃了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经久不衰……今年,我将到香港经营一个投资基金,它将开启我事业的新篇章。”
    这个星期,作为英国最有名、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波顿宣布将不再执掌富达中国特殊情况基金,承认在中国赚钱比他预计的更难。2010年,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波顿主动请缨,成立并经营这只专注于中国的信托投资基金,引发的广泛关注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之前的波顿是一个股神,“欧洲股神”。
    1979年,29岁的波顿加入富达基金,成为富达在伦敦的开拓者,他所执掌的富达特殊情况基金,经历了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破灭,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7年退休为止,波顿以“逆向投资”创造了20%的年复合收益率,28年间,这只初始资金仅为1000英镑的基金规模暴增了147倍。
    在这个星期,波顿主动宣布退出之时,他的中国特殊情况基金股价仍然低于2010年成立时的发行价。波顿在中国的失败,并不会掩盖他曾经持续28年的成功,但是,同样他持续28年的成功也并不能保证他在中国的成功。
    借用中国曾经最好的基金经理王亚伟的话,那就是“老猎手同样是小学生”。王亚伟说的是自己,“经过十年的投资经历,有朋友戏称我是投资上的老猎手,实则不然。即使是老猎手,目前面对的这个市场与以往也是完全不同的。人民币升值、制度变革、全流通、人口红利等诸多因素,已使得市场与以前大家熟悉的中国股市有着太多的不同。在如此多的新问题面前,老猎手同样是小学生。”
    波顿是欧洲市场的老猎手,又何尝不是中国市场上的小学生呢?股神,一般都是比普通人成功得多的投资者,也就是说,他是他那个市场中收益率最高的几个人之一。但是,大家往往都忽视了股神的出现也是因为他所在的那个市场,他是那个市场中的股神。市场的大环境才是决定股神“神不神”的关键。
    波顿作为欧洲股神,能在2007年牛市见顶之际,精明地决定退出英国特殊情况基金,还提出了警告说股市很快会下跌。但是2010年4月他决定到香港重新出山的时候,上证指数已经在2009年“4万亿”刺激下走出一波大行情之后慢慢晃在3000点左右,而当时中国GDP的季度增幅已经回升到了惊人的11.9%。可惜的是,和2007年大势见顶一样,2010年4月份,至少上证指数3000点已经又是一个顶了。
    此后的3年,恰恰是波顿受煎熬的3年。应该说,波顿的基金除了开局还算不错,后来都处在困难之中,股神在中国的失败不是今天决定的,而是在一年多之前就已经是这样的一个局面了。
    2012年7月的时候,在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罗伯特·库克森的报道“波顿为何折戟中国?”中,波顿还依然坚持着他的原则,“我的策略,不管对错,都相差不大。如果我对中国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就会有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在某个阶段,股票估值必将被推高。”
    当时,波顿在中国特殊情况基金的最短任职期延长了一年,至2014年4月,以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罗伯特·库克森在报道中透露,“他觉得对投资者负有重大责任,如果在未来两年内他的基金没有好转,他会异常压抑。不过,他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遗憾。”“即便我毁掉了自己的声誉,也不代表世界走到了尽头。”波顿说。
    就在波顿即将返回英国之前,他还是不改对中国投资的信心。他表示,尽管他本人对中国的过往投资记录不佳,并且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加剧,但他仍对中国市场有信心。波顿还有另外一连串的表态:他决定离开中国市场与中国更广泛的经济前景无关;他卸任的时机与中国经济情况无关;随着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在所难免,但日本市场的最佳表现期实际上就出现在高速增长放缓企稳之时。
    应该说,波顿已经对他从2003年秋天开始就着迷的中国经济奉献出了他的一切热情,甚至搭上了自己28年不败的“股神”声誉。可惜,炒股不能怪市场!我们只希望波顿对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信念可以成真,否则,我们就太对不起这位英国绅士了。(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