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日本“草根消防”的社会管理作用

作者:俞天任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20 00:22:00

摘要:日本文化的一个特征是“耻文化”,这种特征就强迫着大多数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流意识的方向去行动,所以即使一开始光是有一个空洞的形式。
    日本文化的一个特征是“耻文化”,这种特征就强迫着大多数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流意识的方向去行动,所以即使一开始光是有一个空洞的形式,而参加了这个形式的日本人就会主动往这个空洞的形式中注入内容,到最后成为一样有声有色的东西而不至于到最后成为一个半死不活的空架子,这就是日本人团体精神的由来。日本社会中有不少居民自治的团体,这些团体就是按照这么一个文化动力学在行动从而维持着日本社会的平衡。
    笔者就职于制造业,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制造业在周末无法休息要加个班什么的是常事,一般日本人也都习惯了这种情况,对于突如其来的加班要求不会有什么意见,但有一天,笔者一位部属突然以“消防团要演习”为理由提出无法加班,笔者当时不知道这个“消防团”是何种神圣,但看到周围的日本人同事都很以为然,当然也就同意了他请假。事后笔者才慢慢了解到这个“消防团”的一些事情。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为了减少地震时发生的人命伤亡,日本人很注意房屋的轻量化,在建筑上大量地使用木材,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带来了发生火灾的危险。不要说在消防系统和消防设施很不完备的古代,即使在现代,如果消防系统或者消防设施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作用的时候,火灾也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日本历史上好几次大地震时,死于火灾的人数甚至比直接死于地震的人还多,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都是这样。
    所以,日本古代的刑律对于火灾的处罚也是异乎寻常的严厉,对失火的肇事者处斩首刑,而纵火犯则干脆处以火刑,不要说在刑罚比较轻的日本,这种重刑在世界各国中也是少见的,足可以证明日本人对火灾的恐惧。
    到了现代,当然不能再靠砍头或者火刑来“杀一儆百”地预防火灾了,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来做防火消防工作。在日本防火消防可以分为两部分:森林防火消防以及城市防火消防,日本全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很高,但其他国家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在日本倒不形成什么大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从任何地方出发都能很快地取到海水,日本在使用直升飞机扑灭森林火灾方面很有一套,即使有森林火灾发生,日本的直升飞机消防队伍也能很快地使用海水把火扑灭。而且森林火灾一般不会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防火消防工作。
    城市防火消防工作的第一步当然就是在城镇建设规划时要着眼于消防,留下消防车进出的通道、人员避难通道以及防火隔离带和消防水源等等,这种工作在新开发区域当然容易搞,在比如关东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之后的重新开发时也比较容易进行,因为那时候各方面的利益调整起来不太困难,使得重建规划比较容易满足消防要求,但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旧城区就有很大困难了,那就只能见缝插针地完善消防设施。对于实在危险的地段,也有由政府出面强行实行旧城改造的例子。
    除了防患于未然的规划之外,发生火灾后实际出动救火的消防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日本的消防队伍组织和别的国家还有点不一样,日本拥有一个二元化的消防组织系统。
    日本的消防系统分为“消防本部”和“消防团”两个系统,所谓消防本部这个系统就是其他国家都有的那种正规消防队伍,而消防团是一个很独特的组织。从法律上来说,日本的消防团员是一种“特别职地方公务员”,这个名称听起来很拉风,因为警察或者自卫队员也就是“特别职国家公务员”,但其实消防团员是自愿者,平时都有自己的职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进行消防训练,发生火警时出动救火,地方政府不需要给他们钱,只有在训练或者出动救火时才付给一点几乎是象征性的出工津贴。
    和由职业性“消防精英”组成的消防本部不同,消防团可以说是业余的“消防草根”组成的,组织是完全自治的,地方政府会帮忙配置设备装备并在法律层面上加以一定的检查,帮助提供消防专业的技术培训,除此之外全部是消防团自由活动,所以消防团的设备也不是那么精良,完全取决于所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条件,富裕点的地方设备配置稍微好一些,不那么富裕的地方就差一点,一般也就是配备些类似中吉普或者轻卡规模的中小型消防车,没有很专业的消防设备。
    但这种粗看起来似乎不太起眼的消防组织其实在日本社会的消防工作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消防团是扎根于社区社会的消防组织,消防团员都受过消防训练,一般在火警发生之后,本地消防团到达的最早,而且轻型的消防设备反而给了消防团以消防本部所没有的机动性,什么样的小巷子都能进得去,这样能在消防本部的专业大部队到达展开大规模行动之前为灭火赢得一些极为宝贵的时间,更不要说一些小的火灾,在大部队到达之前就已经被消防团扑灭了。
    这种消防团实际上并不只是在发生火警时才动作,在发生其他的自然灾害时也登场,在发生地震、洪水、滑坡等其他灾害时也是消防团最早开始动作,其实消防团就是社区内一支受过一定训练的抢险队伍,甚至在山区发生登山事故时出发前往营救的还是他们。
    实际上这个消防团的一个最重要的机能是促进社区内居民的交流,使得社区也成为一个团队。消防团员一般是社区内20岁到50岁的男人,是这个社区的壮劳力。在日本人的意识中,能够参加消防团就是能对社区做贡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周末休息时穿着消防服参加训练是一件很帅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争着参加。消防团组织无意中就成为了社区内很有影响力的组织,再加上消防团经常在一起训练,这就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可以减缓一点现代社会的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倾向。
    几十年前,人们可以随时从邻居家穿堂而过,社区人家之间保持着一种在现在看来甚至是有些“过分”、几乎是在干涉个人隐私的交流和交往,要知道在一个其成员保持着充分的交流和交往的社区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犯罪的。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住宅也在从以往的平房型不断向高层公寓发展,如何维持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成为了难度很大的题目,高层建筑除了在消防上带来了新的问题之外还使得社区间的人际往来更为淡薄,无论在消防上还是治安上都使得社区变得更加不安全。而日本的这种草根消防团组织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不过,这种消防团组织在日本也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在农村是因为能够充当消防团员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后继无人,在城市则是随着城市消防系统和消防设备在技术上的日益进步使得现在日本除了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引起的火灾灾难之外已经很少发生大规模火灾了,这样首要目的是“消防”的“消防团”是否还有必要存在本身就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再加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观越来越趋于更多元化,日本年轻人的意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对于团体的归属感已经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是一个几乎生死攸关的问题了,社区的问题和他们不一定有很大的关系。(作者为旅日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