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转型无牛市”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15 00:30:00

摘要:经济转型时期,潜在经济增速和以前高速的增长相比下了一个台阶,企业盈利模式如果没能相应调整,企业盈利的波动就会加大。
    “转型无牛市”,这是范勇宏今年初出版的《基金长青》一书中第十六章的标题。想象一下,就在端午节小长假后的第一个A股交易日里,一边注意着电脑屏幕上大盘摧枯拉朽的大跌,一边读着范勇宏以下的字句,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进入2010年,加快经济转型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经济转型必然导致股票市场转型。根据国际经验,转型时期的股市缺乏系统性的投资机会,俗称‘转型无牛市’。经济、股票市场在转型,基金经理也需要转型。”
    无巧不成书,在小长假前一周的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已经跌去89.7点,周跌幅3.9%。其中的6月4日那天,沪指以一根跌幅1.17%的阴线,破坏了“红五月”以来的上涨趋势。也正是在这一天,在范勇宏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1年零1个月之后,他又从副董事长的位置上卸任,彻底离开了他一手参与创办并奋斗了15年的华夏基金。
    《基金长青》成书应该是在去年底今年初,因为在书中范勇宏提及了1949点以来的一波金融股的行情,以及史玉柱在民生银行上的独立思考逆向投资带来的绝大的回报。但这一波行情没有改变他对2010年以来市场的基本判断,“尽管A股大幅反弹,但仍然无法改变弱市格局”。原因也说得很清楚,转型无牛市。
    准确地说,范勇宏所指的“转型无牛市”,包括经济转型和股票市场转型两个方面:
    经济转型时期,潜在经济增速和以前高速的增长相比下了一个台阶,企业盈利模式如果没能相应调整,企业盈利的波动就会加大。因此,转型期间,未来的风险、不确定性较以往正常时期更大,市场对未来经济表现、上市公司盈利等预期谨慎,风险偏好下降,就表现为市场估值中枢下移。
    股票市场转型的影响,是股票供求发生逆转,供给远大于需求。企业都在梦寐以求上市融资,新股IPO上市步伐加快,再融资盛行,还有“大小非”和PE的大举减持。“A股市场股票供给量大增,必须经历长时间去库存化的过程”,“市场在持续失血的情况下,还要承接源源不断的IPO、巨量的再融资、疯狂抛售的大小非、潮水般的解禁股,只能选择向下寻找支撑。在中国经济转型、股票市场转型叠加的效应下,A股持续走熊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范勇宏说,“转型无牛市,转型时期的股市缺乏系统性投资机会,主要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机会;只有转型成功,才可能带来新一轮持续时间更长的牛市。”
    与所有的大跌一样,端午节后市场的“绞杀”也能找到无数的利空,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是范勇宏一句“转型无牛市”却是实实在在说在了根子上。转型无牛市,说明股市不会有系统性的投资机会,不会出现2006年到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不会出现是个股票就翻番,是个散户就能成“股神”的情景了。
    “转型是艰难、痛苦的,对过去30年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谈何容易”,“在远离牛市的日子里,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基金经理投资也是艰难和痛苦的。”范勇宏的转身离开,是不是正因为参透了这种艰难和痛苦将是持久的、难熬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正如范勇宏自己说的,系统性机会没有,结构性的、局部的机会还是有的。
    2012年底2013年初的金融股估值修复行情是这样,2013年5月TMT大概念的一波创业板中小板行业也是这样,最好的基金经理们能够把握的也只是这样局部的波段行情,散户们其实可以有理由做得比基金经理更好。散户也不能做空谋利,但是至少散户可以空仓。大盘暴跌,板块尽墨,没有任何局部行情可做时,最是考验投资者的耐心——耐心地空仓。
    关于“转型无牛市”,禾其投资合伙人、前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及中国研究部主管薛澜女士在“红五月”末也写下过这样的分析,说的是“经济转型中的选股不选市”。
    薛澜认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极端地摆动了,“经济不振不能使我们挣BETA的钱(即大市猛涨的钱),大家看着美国、日本、东南亚,只有羡慕的份儿”,反正2013年的经济就是一个远远低于年初预期的小恢复,但近期硬着陆风险也不大,没有太多想象空间。如此,还不如静下心来把行业、板块、公司好好看得清楚透彻些。
    薛澜看好的也是在弱势情况下可以把握的、板块的、局部的行情,比如今年以来股价表现最好的清洁新能源和环保行业、互联网板块,以及一些面对中小城市、农村市场的汽车类个股。而基于转型期判断的最不好的股票自然是周期股,即传统的水泥、钢铁、煤矿、金属股,因为中国再靠固定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已经走不通了。
    正因为转型无牛市,所以范勇宏在《基金长青》中一再强调的中国式投资就更显得重要了——“买入并长期持有的西方投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盲目照搬,买入并阶段性持有更符合中国新兴市场的特征”。波动操作,这正是范勇宏曾经的手下大将王亚伟的拿手好戏。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