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代驾“野蛮生长”
摘要:酒后代驾已存在超过十年,十年来酒后代驾自由式生长,滋生了许多潜规则,却至今没有正式的规则,也从未有任何政府部门“认领”这个行业。
见习记者 栗泽宇 北京报道
酒后代驾已存在超过十年,十年来酒后代驾自由式生长,滋生了许多潜规则,却至今没有正式的规则,也从未有任何政府部门“认领”这个行业。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代驾需求正呈井喷式爆发,打车涨、停车贵、没车不方便等因素都刺激着酒后代驾市场的疯长,酒后代驾进入了新一轮的洗牌。
代驾,已经到了不得不受到正视的时候了。
职业的兼职代驾
簋街是北京著名的餐饮一条街,百余家临街商铺中餐饮企业占90%,这里引着领北京餐饮界的潮流。十年前,宋师傅就是从簋街开始了他的代驾生涯。
十年前的宋师傅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03年“十一黄金周”的某个晚上,宋师傅正在外面出车,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让他帮忙“拉个活”,但不是开出租车,而是帮别人把车从簋街开到亮马桥。“那时候没有代驾的概念,那朋友给我解释半天,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说。
有资料可查的北京最早代驾公司成立于2004年。彼时,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提升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最高惩罚标准提升为拘留15天,吊扣驾驶证4个月,罚款2000元。随后,京城首家专门以“酒后代驾”为经营项目的奔奥安达公司,也在此时问世。
“那时候从事酒后代驾的人很少,我和朋友俩人从那一年春节一直忙到夏天,累晕了。”2005年,宋师傅的出租车运营合同到期后,他果断选择了离开,开始转型为“职业”酒后代驾。而宋师傅的朋友,此时也完成了从代驾司机,到代驾公司老板的转变。
“一边拉点活,一边做代驾,那时候我们还是很赚钱的。”宋师傅说,代驾能赚个4000元左右,平时没事再拉点活,又没份子了,一个月收入8000元很平常。”
宋师傅把那段时光评价为“好日子”,但他这种好日子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因他与朋友兼老板的翻脸吵架而告终。
“我们一开始,每单代驾交给公司10元。后来朋友说,需要跟酒店经理分成,于是改成了按比例分配,最初是二八分,公司拿少我们拿多。再后来就慢慢变成了三七、四六,我当时认为这样不合理,与他拍了桌子,选择了离开。”他说。
宋师傅的离开并没有阻止分成比例的进一步改变。目前,如上述公司这样的传统分账模式,最常见的分配比例是五五分。
没有规则 只有潜规则
宋师傅在离开公司没多久之后,就感觉到了后悔。他印了许多个人名片,发放给簋街及周边的饭店,却发现没有人理会他。
“可以说从我们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不给饭店负责人分账,是拉不到活的,这应该就是我们这行的潜规则了。”独立后的宋师傅发现,他再熟悉不过的酒后代驾,有许多地方是他不熟悉的。
不久之后,宋师傅加入了另一家代驾公司,接受了五五分成的分配方式,恢复了边跑黑车边做兼职代驾的日子,只是收入随着分配方式的改变削减了不少。
从2003年第一次涉足代驾行业至今,宋师傅在这个代驾的圈子里走过了十年,这期间换过四家公司,做了十年兼职。“这个行业里没有专职司机,企业只会招兼职司机,或许是因为可以不上保险,不拿底薪吧。”宋师傅说。
“兼职”是代驾行业的潜规则之一。“这个行业发展了有十年,十年来不断有人呼吁政府部门出面管理,可至今没有任何政府部门领养它,所以这个行业没有正式的规则,只有潜规则。”据宋师傅介绍,“全民兼职、贿赂餐厅”就是目前代驾行业的潜规则。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代驾公司负责人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目前业内的确有这些潜规则。据该负责人介绍,代驾公司必须与酒店经理搞好关系,因为当客人想要寻找到代驾时,通常由酒店经理出面为客人打电话,客人很少自己存下代驾公司的电话,因此酒店经理对代驾公司而言至关重要。
“你现在到酒店去,问一问酒店有没有代驾,几乎所有正规饭店都会告诉你有。但你如果问电话号码,至少有一半的服务员会告诉你不知道,因为大多垄断在酒店的负责人手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该代驾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北京的代驾市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会流向酒店负责人的腰包,有些酒店甚至找自己的员工做代驾,自己创建代驾体系。”
亟待规范
监管力度差,这是代驾行业十年来一直无法摆脱的困境。代驾公司联盟平台“云代驾”的发起人,北京博瑞昌源科技有限公司CEO俞国华向《华夏时报》证实,目前代驾行业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任何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管措施,并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不准许工商注册。即便是现在,也只有上海、重庆、湖北等少数省市准许工商注册时,在经营范围一栏填入“代驾”,而北京地区,至今依然没有开放工商注册。
经过十年发展,代驾市场的规模早已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在推出仅半年的“云代驾”平台上,每天代驾成交量平均在600至800单,注册司机超过600人。而一份来自尚普咨询的调查显示,全北京每天共有5000单左右的代驾量,即便全部按100元计算,每天代驾市场的总产值在50万元左右,据此估测北京全年的代驾总量约有2亿元的总产值。
“目前代驾公司的准入门槛很低,”俞国华说:“所以很多政府应该操作的事情,只能由其他人来完成。”
宋师傅在十年间,不断听到关于代驾的声讨。“代驾是一种工作,想要别人认可、让社会认可,我们自己必须先学会自重。可是我常听说有些车主,找了代驾后车上东西丢了,大多找代驾的车主都是喝醉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差,我们这行其实需要一些约束才能更好。”他说。
“其实代驾司机和乘客同样面临着安全问题,”俞国华说,“现在有责任心的企业在想办法为车主和司机提供一些保障,比如上保险,但保险公司根本没有代驾险这个险种,企业只能找一些相关的保险先上着,这力度显然不够。所以很多正规代驾公司现在拒绝代驾没有保险的车,出现问题只能优先走车主的保险,出现了保险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企业或当事司机买单。”
缺少管理的高风险状态,也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北京天下智扬公关策划有限公司总监吴超国曾专门就代驾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但最终撤回了准备投资代驾行业的计划。“现在行业太乱,需要政府规范,政府规范后,或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吴超国说。
新技术的曙光
宋师傅今年刚刚跳了槽,这次是一家新公司。“说实话,公司全名我还真记不住,通常都叫‘E代驾’。”他说。
E代驾是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北京亿心宜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同样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应用程序还有云代驾,与E代驾不同的是,云代驾是一个代驾公司联盟的平台,该公司本身并不提供代驾服务。
俞国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基于无线互联网的代驾软件正在颠覆传统的代驾行业格局。
记者调查发现,全部的手机代驾软件,都将起步价定在了90至120元之间,相比此前的看人要价,明码标价的方式显然规范了很多。更规范的收费、更规范的约束、通过手机GPS记录行车轨迹、统一公开的投诉渠道……手机应用程序的出现让原本混乱的市场开始显现出规范化的迹象。
上述不愿透露身份的代驾公司负责人说:“目前,代驾行业正在洗牌,他们是借新技术在这轮洗牌中崛起的典型。”俞国华也认同洗牌的说法,他表示在监管力度差,门槛低的行业里,新技术对旧模式的冲击很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