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底线思维的“底气”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8 00:06:00

摘要:底线思维和中国梦一样,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中国梦已被大家熟悉和接受,而底线思维正在被学习和运用之中。
    词语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除了本意,还有喻意、引申义,每一个重要的词都可以被诠释得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被特别强调从而引发广泛关注的词,比如中国梦,再比如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和中国梦一样,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中国梦已被大家熟悉和接受,而底线思维正在被学习和运用之中。什么是底线思维?按照原话的提法,就是“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百度上对底线思维的解释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对其意义列出了三条:“面对事实”、“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从长远看,这其实反而可能造成最好的后果”、“意识到一旦你处于底线的位置上,你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向上。”
    因此,可以说底线思维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概念。不过我的理解,底线思维的最大涵义还不只是字面上的积极态度,而是字面背后隐藏的东西,那就是底线思维拥有者的底气。没有底气,哪里守得住底线?认识到最坏的情况和最大的风险,还只是第一步的,底线思维的关键,是有底气应对最坏的情况和最大的风险。
    底气从何而来,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打一个比方,底线思维和底气,就好像巴菲特投资之道里的“护城河”,这条河越宽越深,意味着实力越强大,应对风险的能力越高。
    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发表演讲时,也使用了底线思维这个词。
    在提及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是平稳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后,张高丽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决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是在平稳的发展中化解矛盾、防范通胀、控制风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张高丽的讲话,第一明确了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速,第二明确了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三明确了必须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说,有底气面对GDP增长速度的放缓,有底气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的减速问题和环境问题。
    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做好应对的准备,这就是底线思维。那么,这种底线思维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还是来自于政府对在遇到最坏情况出手稳增长的办法和手段有准备。在《华尔街日报》对张高丽的演讲报道中,就读出了这样的暗示,“如果经济动能丧失过多,决策层不排除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能。”
    应该说,中国政府大概是全球政府中应对危机基础条件最好的政府,经济仍然保持着相对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情况也是欧美国家难以比拟的。如果需要政府出手拉动经济,还有很多值得出手的地方,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比如城市内部道路改造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行业,再比如各种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和娱乐业等。
    所以,如果要理解张高丽提到的底线思维,就必须要知道在经济转型中即使遇到最坏的情况,我们也会有足够的应对手段。这就是底线,年初制定的全年GDP经济增长7.5%的目标,这就是底线。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有了这种底线思维的保证,就像有了一条宽广的护城河。
    至于底线思维中体现出来的底气的概念,我还想举出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后中国的反应。
    商务部表示,中国政府已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还有相关渠道的消息称,为了对欧盟的初衷作出反制,争取在最后终裁时的最大利益,中国为此准备了包括“一裁两立”在内的反制举措作为谈判筹码,“一裁”就是对原产于美欧韩的太阳能多晶硅初裁,“两立”则是对进口葡萄酒和汽车反倾销立案。
    用《人民日报》一篇《欧盟,别逞一时之快》评论的话说:“我们铺好了谈判桌,手中也有足够的牌可以打。”我想,在贸易摩擦中能拿出牌来打,这就是底线思维,就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守住自己的底线;而在需要打牌的时候能拿出牌来打,这就是底线思维的底气。没有这个底气没有这个实力,那只能是鸭子嘴巴硬。
    不管怎么讲,底线思维的提出和底线思维背后底气的所在,都是一种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今后我们会在方方面面的事情上都观察得到。就拿《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文章来说吧,姿态摆得很正,有理有利有节,但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文中的一句话:“时代变迁和实力消长,并未消除某些欧洲人根深蒂固的居高临下的心态。”
    这是一句很多中国人私下里都在讲,而没有摆到台面上来的一句话。底线思维是一种自信,没有信心可不行,人家制裁来了只能吃哑巴亏,那就叫做没底线。讲底线思维,就是要守底线,不能再耸着。(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