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开启的时代悬念
摘要:尼采确实存在着,他的一系列观念甚至“开启”了“现代思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百多年来,尼采一直是人们谈论和阅读的对象。他的身世,他最后的发疯,他那情感炽烈、观点鲜明、许多是用格言形式写成的论著,从来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人认为他是他那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有人认为他只是个疯子,也有人把他跟纳粹主义挂上钩……众说纷纭,这本身就应验了尼采自己的一个理论:没有一个中庸的、全知型的“上帝”的视角,只有各个观点,也即“每一个‘真理’都是一个具体的角度得出的解释”。
但是,尼采确实存在着,他的一系列观念甚至“开启”了“现代思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仍然回避不了尼采?这对于德语之外的读者更是一种悬念。笔者在二十年前读尼采除了感觉心脏怦怦乱跳,就是一头雾水,而这一切当我读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两位哲学教授罗伯特·所罗门和凯瑟琳·希金斯合著的《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即便不能说一切豁然开朗,也算基本廓清了心中的雾团。
《尼采到底说了什么》既是一本普及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理论专著。它在第一章导言就告诉我们,尼采是一位用锤子进行思考的哲学家。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曾说过:“这里所说的探听偶像的底细,指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在此,就像用音叉触动这些偶像一样,我们要用锤子触动它们。”尼采用他的锤子敲击和打碎了一些“偶像”,如基督教,如一些道德观念,如教条主义,把现世的人所应有的一些东西拯救出来,可谓印证了“不破不立”这句中国古话。同样,《尼采到底说了什么》也从破除这么多年来人们对尼采的偏见、误解和诬蔑开始,揭示了尼采的真面目和他哲学观念的真实旨意。令人吃惊的是,本书第一章“酒,女人,瓦格纳”所列关于尼采的流言竟有30个之多。这些流言涉及尼采人生及其品质的各个方面:他是疯子,他仇恨女人,他仇恨犹太人,崇拜权力,是个虚无主义者,他没有性生活,他患有梅毒,他仇恨基督教,他是无神论者,他是相对主义者,自我中心主义者,(前)后现代主义者……可谓五花八门,作者都一一进行了辨析和澄清,一个光芒四射而又人生坎坷的哲学家逐渐浮出水面。
要真正理解一位哲学家,了解他的生平固然重要(所谓“知人论世”),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读他的哲学著作。《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在破除流言的基础上,正是要进行这一建设性的工作。“与尼采的著作面对面”一章,发掘了尼采十三本代表性著作的哲学内涵与核心观念。这并不是一项容易做到的事。作者告诉我们:“尼采没有告诉我们他要说什么,他就是那样述说着,述说着。在他的著作中没有总结性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能凭借学术论文典型写作套路来解读尼采的理论,而是“应该有开放的心灵”;除此之外,作者在方法上还给我们以下提示:“尼采的陈述是前后一致,还是自相矛盾?如果是后者,这种矛盾是有意为之吗?”“尼采是将他的几条思路并行吗?”“尼采在模仿其他作家吗?如果是这样,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致敬,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正是因为意识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者才需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有条理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对象置于手术台上,“遍观圆照”,得出比较清晰也比较准确的结论。
接下来,作者着重对尼采的最核心也最惊世骇俗的观念——“上帝死了”和他的“向道德开战”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作者把目光放在尼采一生最为著名也最为持久的两大战役上面,一个是对基督教的反对(尽管我们认为尼采的立场决不是对基督教简单地拒绝,而有着更为微妙的情感),另外一个就是对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道德的反对。本书指出:“尼采对基督教堂强塞给其信徒的意识形态的指责表明了他这样一个坚定的看法:这种意识形态危害了我们爱的能力,危害了我们对周围世界及自然的反应能力。如果说是一个批评家的话,他也是一个探寻者,他相信他的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精神中心。他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试图帮助构建这样一个新的中心,并恢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和谐的自我意识。”原来如此,尼采的意义由此凸显出来,他的形象也在我们面前高大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统治,但基督教的一些观念犹然束缚着人们的观念,直到尼采的最后一击(“上帝死了”),才真正将人们从天国唤醒,回到现世中来。尼采说:“什么时候我们会完成我们的自然非神性化?什么时候我们也许开始人性的‘自然化’,纯粹的、新发现的、重新找回的人性?”这样的诘问的确意味深长。
伴随着对基督教的质疑的是对犹太—基督教道德的否定,这就是尼采喧腾于世的另一呼号:“重估一切价值!”尼采的著作引用了两个概念:“主人道德”和“奴隶道路”,不言而喻,尼采是肯定前者而扬弃后者的。主人道德是美德的道德,个人的优点是最主要的;尼采告诉我们,是主人确立了“好”的意义。
简单地说,可以将主人道德概括为“做我自己,要我想要”,并相信“我”的样子和“我”的愿望也许是非常高雅和高贵的,不想“要我所要”之所以不好,并非因为更广泛意义上的不好(比如给群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是因为它缺失了一个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理念。
(作者为诗人、独立书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