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被停信托上位
摘要:面对一直赚钱能力不佳的险资,保监会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拓宽投资渠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面对一直赚钱能力不佳的险资,保监会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拓宽投资渠道。
于是在刚刚交上了一份2012年只有3.39%低收益率的成绩单后,首单涉水融资租赁的险资的成绩单也浮出水面。2012年9月底才正式获得营业执照的平安国际融资租赁公司(下简称“平安国际租赁”)成功引入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平安资管”),双方5月14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以信托计划的形式投资于租赁资产。
5月12日,工银租赁的首只金融租赁企业资产证券化在6个月期限到期之日尚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复,但信托产品对于拓宽整个融资租赁业的资金渠道已然提速。
首秀引入首只险资
背靠大树好乘凉,或许正是对平安集团以及诸多下属公司最好的写照。
5月14日,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平安国际租赁就成功拿下了首只险资涉水融租赁业的单子。
合作模式为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信托计划的形式投资于租赁资产,首期融资规模大约为5亿元。
来自平安国际租赁方面的声音称:“此次的融入资金将用于日常经营周转,包括各类融资租赁项目的投放,主要覆盖健康卫生、制造加工、教育文化和公用事业等行业,为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公交水务、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对此,清科集团险资分析师郑知行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险资来说,投资融资租赁业,一方面是拓宽了投资范围,另一方面也打开了自己新的业务点,有利于全面发展,“但由于此前保险资金从未涉及这一领域,对于不熟悉的行业,投入时应持有谨慎的态度”。
记者注意到,根据保监会的数据,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从2008至2012年5年间,只有2009年的收益率达到6.41%,其余年份收益率都低于5%,也低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收益缺口较大。
因此,在诸多的投资渠道中选择融资租赁这样的新兴行业,可谓先下一城——不仅趁市场尚未正式形成竞争格局前抢占先机,而且给未来的市场份额也提前打好了基础。
除此之外,险资的这一选择也并非偶然。
天津一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经理李立就告诉记者,“对融资租赁业来说,保险资金无疑是很好的融资渠道,其长期稳定的特点非常适合投资这一领域,只不过由于政策监管,一直以来这块都是空白。”
对此,平安方面也公开表示,目前国内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以及少量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融资规模有限,较易受到中国宏观货币政策影响。而融资租赁公司投放的项目由于超过90%为3年期以上,符合保险资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特点。
不过,有业内人士也私下表示,平安国际租赁这样的融资模式几乎无法复制。“因为其特殊的背景才成就了特殊的融资模式,保险资金批量涌入融资租赁业,还需要时日。”
借道信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国际租赁此次引入险资选择的是信托计划的形式,恰恰与日前刚刚被暂停的首只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2012年11月12日,工银金融租赁的“工银租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宣布获得证监会审批通过,成为首只获批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国内金融租赁企业。这一消息曾让整个金融租赁行业为之兴奋,认为开启了主要的融资渠道。
可惜就在业内对其发行翘首以盼之际,这只内部代号为“凯旋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外证实,由于超出6个月发行期限,没能获得银监会批准,该产品未能如期发行。
银监会对此给出的理由是:需要先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后,才能进行审批。
“不同监管部门的审批或许正是这只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未能如期发行的原因。”上海某中资融资租赁公司的管理人士私下向记者表示,产品是由证监会批,而发行则需要监管部门审批,“像商务部下辖的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就没有暂停”,因此对于金融租赁公司来说,短期内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几乎没有可能。
而工银租赁产品的暂停也意味着,此前获得证监会批复的民生租赁,以及申报的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兴业租赁、农银租赁等4家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之路也将原地踏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金融租赁公司被暂停,但非银监会监管的诸多融资租赁公司却依然能够继续参与资产证券化,如证监会已受理的中金公司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中金公司(恒信一期)的发行申请。
但在郑知行看来,“想要借助资产证券化来缓解整个行业的资金困难,显然并不现实”,因为目前资产证券化比较成熟的市场也仅限于股票市场,“融资租赁业想要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需要等整个市场环境成熟以后才有可能”。
上述租赁公司管理人士也坦言,其实对很多租赁公司来说,信托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平安国际租赁引入险资采取的也是信托方式,“和资产证券化相比,租赁公司与信托合作不仅手续上更为简便,而且经过设计的产品同样能实现公司融资、盈利的目的”,该人士表示,双方的合作,等于是形成了一条固定的融资渠道,项目完成后就能同步发行信托产品,不仅减少了资金占用的时间,还形成了时间短、收益快的盈利模式。
仅从2012年年底至今年2月,就连续有3只融资租赁信托产品发行,分别是宝信融资租赁投资(3号)、广汇汇通租赁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宝信租赁租金收益权投资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预计年收益率分别从6%—10%不等。而在以前,该类产品的发行频率是以年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