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北极航道的暗战
摘要:“领土”意识,也决定了俄罗斯在此次北极理事会上的“封闭”态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随着北极的变暖,北冰洋的冰块的消融,一条更短、更方便、运费更低的环球贸易“高速路”浮出了海面——这就是北极航道。北极航道由两条航道构成,一条是加拿大沿海的“西北航道”,另一条是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或者按照俄罗斯的叫法,为“北方航道”(NSR)。
通过“西北航道”航行,不但可以大幅缩短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航行路程,而且还为巨型油轮因为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而不得不绕道南美洲时提供了捷径。通过“北方航道”,沿西伯利亚海岸航行,则可将西欧和东亚之间的距离缩减30%。
这对全球经济体都是巨大的诱惑。3月15日,经过激烈的辩论,对北极事务拥有较大发言权的北极理事会八个理事国宣布批准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为正式观察员。
北极理事会“八长老”
已经成立了17年的北极理事会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芬兰、瑞典、冰岛及丹麦(管理着格陵兰岛的外交事务与国防事务)八个国家,以及代表该地区土著民族的团体组成。他们的职责就是,共同规划北极地区的未来,但该机构的条约并不具备法律意义。
5月15日,北极理事会的“八长老”们在瑞典基律纳碰头。讨论是否接纳中国、韩国以及欧盟14个实体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从而使它们与“八长老”一样在决定北极未来上拥有发言权。作为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加拿大一直非常在意自己作为“北极国家”的地位。200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恢复了俄罗斯飞机在北极的巡航。2007年,俄罗斯曾在北极海底插旗宣誓主权。加拿大虽没有俄罗斯表现突出,但是前任总理哈珀在2010年7次视察其北极领土仍展现了加拿大的北极“雄心”。
“领土”意识,也决定了俄罗斯在此次北极理事会上的“封闭”态度。随着会议进程的开始,俄罗斯拒绝中国、韩国等国家成为新成员,或即使允许中国等国家加入,但不能与“八长老”平权的态度令中国震惊。这再次体现出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合关系特征,也折射出了北极航道的巨大战略价值。
作为北极航道上必经的两个国家,加拿大和俄罗斯一直坚持各自拥有北极航道的所有权,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北极理事会其他成员则更乐意将北极航道定位为国际航道。
相较于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多且吨位最大的破冰船的俄罗斯对于NSR的开发更为积极一些。NSR航道目前一年可以航行4到5个月,其交通也变得日益繁忙起来。在2010年,仅有4艘船通过了“北方航道”,2011年,则有包括游轮、冷藏船等在内的34艘船舶通过该航道。
在环球海上航线中,只能通过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北极航道一旦开通,那么这条线路将成为联系亚、欧、美三大洲最短也最为安全的路线。这对亚洲的主要出口,尤其是中国来说意义重大。由于海运承担了中国90%的国际贸易运输,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为中国远洋主干线增加一条更为便捷的选择。如果选择北极航道,每年为中国海运贸易商节省的资金将达到533亿-1274亿美元。除成本获益外,北极航道也将为中国海洋贸易安全提供更多选择。
北极航道事关中国的切身利益。中国需要打造自己的北极“破冰船”。
中国的“破冰”之道
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一直是中国的追求。合作开发北极是中国的主要北极战略。但是,越来越凸现的北极经济与战略价值,令中国从这个方向“破冰”备受阻力。
而另一种“破冰”通道,也一直在悄然开拓,即与北极圈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
虽然俄罗斯在因北极理事会成员扩容上,对中国成为北极观察员持有否定态度,但是俄方在与中国的双边合作上却一直态度积极。在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时,就曾有传闻表示,俄罗斯有可能会邀请中国石油企业参与俄罗斯巴伦支海和伯朝拉海大陆架的开发。俄石油在该地区拥有7个板块的开发许可证。
在今年4月,冰岛还成为了欧洲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根据中冰自贸协定,冰岛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工业品和水产品实施零关税。这些产品占中国向冰岛出口总额的99.77%。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北极圈国家,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港正位于北极航线上。
在此之前,在加拿大,中国公司已购得当地两家石油公司的股权,以获得在北极钻井勘探的权利。2012年9月,格陵兰工业与矿产资源部长在中国受到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的接见。几个月后,中国国土资源部长专程到格陵兰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格陵兰岛矿产。在本月15日的北极理事会会议上,作为格陵兰岛代言人的丹麦政府也对增加中国为观察员表示了支持。
中国还应争取更多外援的支持。其中,美国或许是较为容易突破的一环。
能否借用“门罗主义”
在北极理事会举行前的5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新的北极战略。在13页的战略书中,奥巴马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促进对北极的责任化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其北极战略优先考虑的三个方面。“北极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希望各国保护北极脆弱的环境,让北极免受冲突的侵扰。”奥巴马说。
表面上看,奥巴马制定这份新北极战略的主要意图是希望将北极开发合理化和有序化。然而在三个优先方面之下的细则却透露出美国希望进一步加强其在北极地区存在感的目的。“加强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能力,以及加强‘北极国家意识’等内容被写在了新北极战略的第一步里。”
自1867年美国从当时的俄国手里购入阿拉斯加之后,美国就开始打造其“北极梦”。美国政府分别在1983年、1994年出台了专门针对北极地区的官方文件。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在离任之前签署的《国家安全及国土安全总统指令》中,第一次明确宣布了美国是一个“北极国家”,这一文件也成为了美国北极战略的基础。
奥巴马版本的北极战略除对小布什的北极战略框架有所继承外,还对其中的内容作出了更为明确的填充。“美国将在世界的最顶端开采石油、矿产和增加其它形式的经济活动。”奥巴马说。自从2010年美国国会批准在北极地区开采石油以来,已经有十几个石油公司获得了在极地开采石油的牌照。
然而,随着美国页岩气的繁荣,以及墨西哥湾石油泄漏挥之不去的阴影,美国在北极地区的石油开采兴趣正在大幅降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关注更多地投入到了“新航线”上。然而,无论是“西北航道”还是“北方航道”,在航行里程中都需经过加拿大与俄罗斯的近海水域。美国没有事实掌握北极航道,让美国对于开发和利用北极,持相对开放的立场。
190年前,面对欧洲对美洲的殖民,美国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实施了所谓的“门罗主义”。190年后,在面对北极国家的彼此博弈时,美国也希望借助于新的“门罗主义”将北极问题引向更广泛的国际平台之上。这为中美在北极的开发合作创造了条件。加强与北极圈国家的双边合作,同时与美国等国一道推动北极开发的相关国际法立法,是中国今后顺畅出入北极的“通行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