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结果论英雄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5-10 23:13:00

摘要: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形势趋好。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增强,多项指标表现好于市场预期。
    在中国央行2013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道里,有一部分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对三个最主要的外部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情况是如此描述的: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形势趋好。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增强,多项指标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受国内消费扩张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出现积极迹象。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保持较强的增长动力。但塞浦路斯救助等问题使欧债危机一度再现阴霾,欧元区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
    事实很明显,美国的经济情况让人吃惊并且叫好,日本的情况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的QE,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不是一直受到大家的诟病吗?但是,这是一个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的世界,所以,当结果变得可以接受时,舆论也开始改变从前一边倒的质疑,甚至开始为美国和日本的经济鼓掌。
    美国的QE,也就是量化宽松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大家曾经以为美联储的疯狂“注水”改变不了经济的颓势,而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会进入一个无可救药的通胀时代,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的央行在看待美国经济时是要按照事实说话的,在央行报告中,美国的经济描述是,“第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同比增长2.5%。工业产出和零售额增长均超出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房地产市场继续复苏;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失业率下降至3月的7.6%,”更关键的是,“通胀水平也保持在低位”,在截至今年3月份的12个月,美国的CPI仅上升1%,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陈龙在一篇专栏中对比了欧洲和美国的失业率情况。2010年,欧元区和美国的失业率都接近10%,2013年4月,美国的失业率降到了7.6%,而欧元区的失业率则升到了12.1%,1920万人失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陈龙认为,就是美国的量化宽松做得好,“利率在2008年就果断降到零,并且把货币发行和失业率挂钩,不把失业率降下来不罢休。”
    增长的恢复,就业率的降低,还有通胀率的低水平,这些可能还都不够让你兴奋,你要是再看看道琼斯的指数就能够兴奋了。现在,道指的收盘不仅一个劲地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已经连续第二个交易日维持在了15000点的上方,而同时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连续五个交易日刷新了纪录收盘高位。
    说了美国再看看日本。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也是和QE一样被指责为引发货币战争的,所不同的是,QE搞了几年,已经有了不错的结果,而安倍的经济学才刚刚开张,虽然带来了日本国内的新气象,但是和QE开始时一样,给外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日元兑美元刚刚跌破100的当口,路透社的报道标题则是“日元跌破100安倍经济学再获胜利”。并且,日本的这种激进货币政策也的确引发了一场准汇率战,最近一周,澳大利亚和韩国突然降息,都提到了汇率强劲是原因之一。虽然,日本的经济财政大臣甘利明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无意操纵汇率”。
    安倍经济学最终会导致怎么样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会不会像美联储的QE一样成功也说不清楚,但是,至少从一开始就带给了和日本本国经济不一样的东西。
    中国央行的报告对日本经济的描述是“出现积极迹象”、“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上年12月的39.2持续快速上升至3月的44.8,显示内需有所改善”,不过“日本仍未摆脱通缩局面,且宽松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也尚未大幅提高通胀预期”。
    《金融时报》的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在《日本为何突然奋起》的文章中描绘了这种政策给市场带来的激烈变化:日元兑美元汇率从77日元兑1美元跌到近100日元兑1美元,让出口商获益;6个月内,东证指数上涨了65%,为几十年来最强劲的上涨。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兴奋情绪已经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日本央行预计2013年的经济可能会实现2.9%的增速。因此,“至少在目前,日本政府政策的效果要好于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一直相信安倍经济学的疗效,他相信,日本的重振经济战略将会成功,“这个国家从强大的制度中获益良多,拥有教育程度高、技术技能强、设计敏感度卓越的劳动力,并且身处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它的环境保护眼光更加长远。”安倍经济学需要的只是完美地实施,斯蒂格利茨如此认为。
    如果,最后都是以结果论英雄,那么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不需要在一开始时就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害怕受到质疑和批评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央行的风格。现在,大家又开始讨论中国央行应不应该追随世界各国央行的降息大潮去降一把息了,周小川行长能“hold住”吗?中国经济的问题,和美国的、日本的乃至欧元区的是一回事吗?(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