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永远不要离场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24 21:28:00

摘要:你手里可以没有一只股票,但是眼睛却要死死地盯着大盘。这就是投资的难处所在。
    认识两种做投资的人,一种是喜欢波动的,一种是不喜欢波动的。但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没有波动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且,完全没有波动的市场也很难挣到钱。
    最近的A股市场波动有点大,上证指数在4月19日上周五收获了近一个月以来的一根难得的中阳线,47个点上涨了2.14%;但是到了4月23日这个周二又遭遇了一个57点的大跌,一根跌幅2.57%的中阴线。4月24日,指数再以33.78点的涨幅收回了一些失地。
    不管大涨还是大跌,你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上证指数的趋势仍然在下行,在没有改变这个趋势之前,你就不应该进场。但是,你又永远不应该离场。你手里可以没有一只股票,但是眼睛却要死死地盯着大盘。这就是投资的难处所在,你要在大势下跌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各种诱惑,但是绝不出手,同时,你又不能因为这些诱惑大部分都是多头陷阱而转身离开,因为一旦你离开,真正的机会就来了。
    你要深究这几天A股大涨大跌的原因也可以,比如涉及到“外资进场”、“外资做空”的种种说法,正正反反,真真假假,一个接一个。但其中道理你就算是搞明白了,对你的投资也没有多大益处,最好的办法还是不参与。市场也许最终会按照你“指明”的道路走下去,但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走这条路。相反,它就是要让你在它的醉步中“沉醉不醉归路”。
    醉了就不要参与了,但是为什么又说千万不可以离开市场呢?因为趋势早晚会回来,因为它有回来的基础,那就是中国经济,你真的不应该去做空!你可以看空,可以等待,但是机会来了你可别不在。
    你不盯着机会,总会有人盯着的。根据彭博社周二引述的高盛集团资产管理部门大中华区证券业务主管Alina Chiew的说法,“随着股市价值的持续下跌以及企业盈利增长将会放缓的预期,中国股市正在变得极有吸引力”,“我们可能已经在盈利和估值周期的槽线,现在是入场的一个很好时机。”
    为什么企业盈利增长将会放缓,也可以成为股市变得有吸引力的证据呢?看起来难以理解。根据Alina Chiew的预估,企业净利增长的速度将会从20%到30%左右放缓到15%到20%左右。一方面,上证指数在下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在放缓,2013年第一季度的GDP只有7.7%的扩张,低于前一个季度的7.9%。
    大盘指数、企业盈利和GDP同步下滑的结果是,“市场需要逐渐放弃对中国经济维持两位数百分比增长的预期,投资者应该对他们愿意支付的公平价值进行调整。在中国进行投资的关键是有能力克服中期的周期,不要在意期间的颠簸。”
    简单说就是,7.7%的GDP增长也许不像预期中的那样强劲,但比较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仍然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了。如果资本市场的下跌过度的话,一旦超过了对中国经济过于悲观的界限,机会就出来了。
    在什么地方的市场,机会不都是跌出来的吗?
    同样在盯着中国机会的还有黑石。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刚刚从自己的个人财富中捐出1亿美元设立一个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200名学生到中国留学,主要为美国学生。苏世民的初衷是,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但他真正的意图恐怕还是希望在这种“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毕竟,在上周日为该项目举行的仪式上,中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发来了声明表示了对该项目的赞扬。
    有意思的是,黑石最近一次投资中国的大动作正是投到了因为受到政府调控而不被大家看好的房地产上。去年底,《华夏时报》的一期封面报道还报道了这个事件——“黑石楼市猛注,外资机构悄然转身看多房地产”。
    当时,在谈判了约半年多时间后,黑石以2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海一个商业项目;除此之外,黑石还准备发起约20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用于收购包括中国在内亚洲的房地产项目。为什么黑石在中国房地产上如此激进?按照黑石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的说法,“中国的收入水平还在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在继续”。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快与慢的命题,苏世民也曾在去年年底这样告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现在是投资中国的时候了”,因为“从本质上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只是暂时的,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再次加快”。
    市场的大趋势总是很缓慢地在进行中的,先知先觉的大资金会慢慢地尝试着抄底,在他们的参与下市场才会筑底,反反复复之后再走出一个新的上升趋势来。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大家又不是机构,去抄那个底,筑那个底干什么?不如老老实实待着,等待最好的机会到来。
    就算那个机会永远不来了,你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哪里又有只跌不涨的市场呢?只不过,最好的机会都是在趋势刚刚开始的时候出现的,只有一直盯着市场的人才能把握住。关键的关键,其实只是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耐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