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资金蜂拥“类地产信托”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12 23:46:00

摘要:4月11日开幕的北京春季房展会,有接近50个北京项目扎堆,而首日参观者超过4万人次,多少表明了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仍然旺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4月11日开幕的北京春季房展会,有接近50个北京项目扎堆,而首日参观者超过4万人次,多少表明了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仍然旺盛。
    以控制房价为目的的新国五条,在业内人士看来,影响却并不深远。清科集团分析师郑知行坦言:“新国五条反映了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但相关细则基本都在市场预期之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及2012年初的调控深远。”
    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房地产信托近两年风生水起。在新国五条出台前后的最近三个月里,房地产信托再次领跑其他信托产品,不仅如此,现在包括公募基金、券商、险资等各路资金已积极尝试房地产“类信托”产品,希望分得市场一杯羹。
地产信托仍唱主角
    尽管受到了诸多政策影响,但依旧火爆的楼市还是与新国五条细则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自北京春季房展组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参展的北京项目接近50个,比2012年春季房展会增长20%,开幕当天观展的人次超过4万人次,看房客户超过1600组,登记客户超过6000组。
    这样的购房热情,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奇怪。
    郑知行表示,从楼市供需层面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刚需仍是房地产市场上的主要需求。“比如20%的个税政策一出台,就立刻引起二手房市场的恐慌,交易量暴增。”郑知行说,这说明刚需已被“限购”等政策压抑很久。
    用益信托工作室研究员徐颖风表示:“新国五条细则出台后,基本符合业界之前的预期。”从目前来看,新政对楼市和房地产的影响是有限的,新楼盘的交易还是非常火热,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企近期更是表现出了拿地的热情。
    出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看来,一方面由于需求从二手房转移到新房市场,另一方面也与当下地产商资金面有关。“一个行业热不热,从它的信托产品发行多少就能窥知一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用益信托工作室3月月报显示,房地产继续稳坐融资规模榜首,当月共成立房地产信托62款,募集资金125.03亿元,占总成立规模的26.74%,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10%,房地产依然是当前信托公司的业务重点。
    而从今年第一季度来看,房地产信托已经全面取代了基础产业信托占据主角地位。前3个月共成立186款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499.68亿元,占总成立规模的30.18%,较此前2012年全年的21.83%提升了近10%。
    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信托的持续走强,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房价止跌回升,交易量回暖,开发商现金回流开发动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收益看好,信托公司重新将业务重点转向房地产信托。
    徐颖风更认为,新国五条执行得越严格,某种程度上就越有利于房地产信托的繁荣,“因为从银行融资难了,就会有一部分转移到信托公司来做。”
各路资金抢滩
    实际上,伴随着国五条的落地,繁荣的不仅仅是房地产信托业,还有更多急于涌入这一领域的其他资金。
    郑知行坦言:作为房地产市场另一种融资渠道,房地产基金有望在今年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特别是随着公募基金、券商、险资、银行理财纷纷成立针对不动产的专项计划,具有专业、经验优势的房地产基金与具有资金优势的机构存在很多合作机会。”郑知行表示,早在今年年初,嘉实基金就与房地产基金知名品牌盛世神州合作成立用于投资房地产项目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在郑知行看来,这种产品实际上是其他资金进军房地产信托领域的标志之一,“说它是类信托,是因为这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信托,而是双方进行合作的产品,在这其中,包括公募基金、券商、险资甚至银行理财扮演的依旧是中介的作用,是针对客户的产品,所以仅从目前看,可能还是个试验性质的产品。”
    徐颖风表示,这种类信托产品其实在业内并不少见,但大部分都是寻找有经验的机构合作进行专项管理计划,“因为单纯自己做,由于缺乏经验,存在一定的风险。”
    盛世神州投资者关系部的吕云武向记者透露,与嘉实基金的合作,是在监管层允许基金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拓宽了投资范围和比例之后,双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的,他认为:“公募基金和私募的合作,能够将两者的长处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宽资产管理的范围。”
    据他透露,目前由于保险资金以及银行资金有着严格监管,尚没有与其真正开展业务,但合作热情很高:“相关的合作我们还在谈,希望探索出合适的合作方式。”
    到底是什么让房产信托如此具有吸引力呢?“很简单,因为房地产信托一直是信托公司最赚钱的项目,随着新国五条的深入,房产信托的收益还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这是最吸引大家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