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专家”省长谢伏瞻

作者: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08 16:45:00

摘要:谢伏瞻重回“老外交部”大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在此办公。

“专家”省长谢伏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4月3日,谢伏瞻重回“老外交部”大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在此办公。对于这里,谢伏瞻再熟悉不过了,他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2007年他在这里曾经第一次以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身份与媒体见面,而这次他又有了新的身份——河南省省长。就在此前一天,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谢伏瞻当选为省长。

    除了省长和原来的统计局局长,外界更愿意称谢伏瞻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曾两度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不过,谢伏瞻缺少主政地方的经验,而作为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未来5年,谢伏瞻能否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新的使命

    “担任一个一亿人口以上的省长,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4月2日的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谢伏瞻全票当选。他起身三鞠躬致谢,会场内响起掌声。

    谢伏瞻当天发表履新感言:“为全省人民谋福祉,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他承诺,要为实现中国梦、中原梦和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团结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目前河南正在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战略的实施,东部大部分制造业要往中西部转移,河南省在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大棋局中处于极为关键的位置。

    “他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府政策研究,熟悉宏观经济工作。”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在河南宣布任命时,如是介绍谢伏瞻。

    3月20日,由中央“空降”的谢伏瞻,出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同时提名为省长候选人。他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说:“从今天起,我就是河南人,河南就是我新的家乡,我与河南人民就是一家人了,今后我们将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来到河南后,谢伏瞻甚是低调,唯一的公开报道是他以河南省委副书记的名义赴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中原之夜”。活动由他曾供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政府主办。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4月2日人代会的现场,谢伏瞻在离席时发现有人对他拍照,他马上放下手中的公文包,面带微笑地配合,并不忘点头示意。

专家型官员

    “空降”河南前,谢伏瞻就是中央高层核心智囊机构之一的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谢伏瞻参加过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组织起草了2009年至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学术界对谢伏瞻的能力给予了充分认可,评价他“做过经济研究,又在国外留过学,对宏观经济十分精通。”

    作为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谢伏瞻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等。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谢伏瞻曾在1991年、2001年两获此奖项。

    一位熟悉他的人士称,谢伏瞻首先是专家学者,然后才是官员。

    这从其履历上就能看出来,谢伏瞻于1980年从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此后考入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国研中心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谢伏瞻在国研中心工作了20年,从一个副研究员到副部长级的中心副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到副主任,谢伏瞻用了整整13年。国研中心的一位人士称,谢做学问的时间长,学术功底扎实。

    2006年10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后工作了20年的谢伏瞻被任命为国家统计局局长;并于同年11月起,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在为期一年半多的国家统计局局长任内,谢伏瞻带领国家统计局适时开展了能源、服务业等领域的统计改革,同时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单位GDP能耗的考核机制。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2007年年末通胀愈演愈烈之时,国家统计局向中央提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成明显的通货膨胀”的经济建议,此建议旋即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采纳,并由此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虽然此前没有在地方执政的经验,但谢伏瞻是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不是个本本主义者,而且他对大势把握准确,这从统计局的工作经历上就能看到,他会给河南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上述国研中心的人士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