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开始了!
摘要:国务院刚刚把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条一条亮出来给老百姓看,还一个一个加上了截止时间限制,改革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3月7日的时候,我在《地平线》专栏里写了一篇《转型开始了?》,对于中国经济到底要不要、会不会转型,在当时的全国两会上发现了些端倪,但是打了一个问号。为什么要打问号,因为说出来的不作数,行动起来了才靠谱,就像后来李克强总理的表态一样,“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当时发现的端倪有三点。第一是楼市调控的国五条细则出台,继续限购,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关键是一个20%的资本利得,都有些用力过猛的感觉。不管方法对不对,决心是下了的,就是宁可GDP降下来,也要刺破房地产泡沫;
第二点是几个金融界官员的声音,无论是央行副行长易纲,还是现在到了证监会当主席当时还是中国银行行长的肖钢,他们都谈到了坚持利率市场化的方向。而这也是要刺破利率不市场化造成的泡沫,包括房地产市场,也包括过度的投资和过剩的产能,还有银行们仅仅靠吃利差就能挣得盆满钵满的繁荣;
第三点还是金融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地表示“M2目标强调货币供应不能过快”,全年13%的增长目标只说明央行货币政策会在今年偏谨慎。而货币政策偏紧,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提出来,还是在说明决策者不再希望中国经济只靠着信贷和投资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了。
现在我得说,转型真要开始了,因为更多的做法而不仅是说法被摆在了前台。最厉害的还是和金融有关,叫做《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问题的通知》。
这个《通知》的内容很专业,在3月27日晚间发布出来的时候,只引发了微博上专业人士的躁动,但更多的还是从理财产品的角度本身出发来解读问题。第二天一早一些财经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只是版面位置重要,但是分析深度不足,更多的是流于技术解读。而真正清晰而有深度的分析几乎全部来自3月28日早上9点25分之后。
因为资本市场的反应简直可以说是“暴力”。A股市场集合竞价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摊上“大事”了,大大小小的银行股开盘就冲着跌停去了,而全天4个小时的交易时间,这些银行股只是放着量地在跌停和不跌停的底部蛇形前进。收盘时,跌幅最大的几个是,民生银行跌8.82%、中信银行跌9.11%、平安银行跌9.62%、兴业银行跌停。整个银行股大跌6.04%,并且在K线图上留下一个破位的巨大缺口。上证指数大跌2.82%、深圳成指大跌2.88%,值得一提的是地产板块也是大跌3.78%。1994点到2444点以来的金融地产行情似乎正式宣告结束了。
有了市场的反应,我们再来看上面那则银监会的《通知》吧,它晦涩的专业术语中到底隐藏了些什么?仅仅是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它也是冲着刺破又一个泡沫去的,而这个泡沫带出的可能是一连串的泡沫。
对于大盘最清晰简单的解读来自《华尔街日报》,“中国银监会新规限制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不但对银行盈利造成直接影响,还从融资渠道方面对中国经济复苏和资金面增添不确定性。周期股和资产类股跌势首当其冲,上证综指受累大幅下跌。”
因为银行盈利会出问题,所以银行股领跌,因为经济复苏资金面出现问题,所以大盘大跌。
至于银监会这则《通知》背后又隐藏了些什么?恐怕还是我在《转型开始了?》中所提出的猜测,那就是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导者已经下定了决心,转型必须开始了,为此牺牲暂时的GDP也在所不惜。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的目标简直是什么火就扑灭什么,只要是不符合转型目标的虚火。
财经媒体人刘杉在他的博客文章《金融全局谨慎收缩》中甚至提出了令人悲观的担心,“银监会出手治理理财产品,预示着金融全局开始谨慎收缩,虽然中央政府极力避免资产泡沫破裂,但随着紧缩政策累积效应的出现,泡沫经济或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终结。”
这种直面经济中的泡沫的情景,真有点壮士断腕的意味。而壮士断腕也正是新一届政府对待改革的态度,李克强总理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李总理这里说的是行政改革,行政改革尚且可以有如此决心,经济领域里的改革就更不能在话下了。国务院刚刚把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条一条亮出来给老百姓看,还一个一个加上了截止时间限制,改革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其中一条,“明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这又是在说啥呢?我看这和银监会的那则《通知》杀伤力一样,只不过是慢刀子刺泡沫。不动产登记,不就是为了搞清楚每个人有几套房子吗?然后呢,对投机性持有的房子征税,这是刺破楼市泡沫的最要紧一刀。
所以啊,转型真的开始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
当时发现的端倪有三点。第一是楼市调控的国五条细则出台,继续限购,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关键是一个20%的资本利得,都有些用力过猛的感觉。不管方法对不对,决心是下了的,就是宁可GDP降下来,也要刺破房地产泡沫;
第二点是几个金融界官员的声音,无论是央行副行长易纲,还是现在到了证监会当主席当时还是中国银行行长的肖钢,他们都谈到了坚持利率市场化的方向。而这也是要刺破利率不市场化造成的泡沫,包括房地产市场,也包括过度的投资和过剩的产能,还有银行们仅仅靠吃利差就能挣得盆满钵满的繁荣;
第三点还是金融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地表示“M2目标强调货币供应不能过快”,全年13%的增长目标只说明央行货币政策会在今年偏谨慎。而货币政策偏紧,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提出来,还是在说明决策者不再希望中国经济只靠着信贷和投资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了。
现在我得说,转型真要开始了,因为更多的做法而不仅是说法被摆在了前台。最厉害的还是和金融有关,叫做《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问题的通知》。
这个《通知》的内容很专业,在3月27日晚间发布出来的时候,只引发了微博上专业人士的躁动,但更多的还是从理财产品的角度本身出发来解读问题。第二天一早一些财经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只是版面位置重要,但是分析深度不足,更多的是流于技术解读。而真正清晰而有深度的分析几乎全部来自3月28日早上9点25分之后。
因为资本市场的反应简直可以说是“暴力”。A股市场集合竞价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摊上“大事”了,大大小小的银行股开盘就冲着跌停去了,而全天4个小时的交易时间,这些银行股只是放着量地在跌停和不跌停的底部蛇形前进。收盘时,跌幅最大的几个是,民生银行跌8.82%、中信银行跌9.11%、平安银行跌9.62%、兴业银行跌停。整个银行股大跌6.04%,并且在K线图上留下一个破位的巨大缺口。上证指数大跌2.82%、深圳成指大跌2.88%,值得一提的是地产板块也是大跌3.78%。1994点到2444点以来的金融地产行情似乎正式宣告结束了。
有了市场的反应,我们再来看上面那则银监会的《通知》吧,它晦涩的专业术语中到底隐藏了些什么?仅仅是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它也是冲着刺破又一个泡沫去的,而这个泡沫带出的可能是一连串的泡沫。
对于大盘最清晰简单的解读来自《华尔街日报》,“中国银监会新规限制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不但对银行盈利造成直接影响,还从融资渠道方面对中国经济复苏和资金面增添不确定性。周期股和资产类股跌势首当其冲,上证综指受累大幅下跌。”
因为银行盈利会出问题,所以银行股领跌,因为经济复苏资金面出现问题,所以大盘大跌。
至于银监会这则《通知》背后又隐藏了些什么?恐怕还是我在《转型开始了?》中所提出的猜测,那就是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导者已经下定了决心,转型必须开始了,为此牺牲暂时的GDP也在所不惜。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的目标简直是什么火就扑灭什么,只要是不符合转型目标的虚火。
财经媒体人刘杉在他的博客文章《金融全局谨慎收缩》中甚至提出了令人悲观的担心,“银监会出手治理理财产品,预示着金融全局开始谨慎收缩,虽然中央政府极力避免资产泡沫破裂,但随着紧缩政策累积效应的出现,泡沫经济或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终结。”
这种直面经济中的泡沫的情景,真有点壮士断腕的意味。而壮士断腕也正是新一届政府对待改革的态度,李克强总理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李总理这里说的是行政改革,行政改革尚且可以有如此决心,经济领域里的改革就更不能在话下了。国务院刚刚把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条一条亮出来给老百姓看,还一个一个加上了截止时间限制,改革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其中一条,“明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这又是在说啥呢?我看这和银监会的那则《通知》杀伤力一样,只不过是慢刀子刺泡沫。不动产登记,不就是为了搞清楚每个人有几套房子吗?然后呢,对投机性持有的房子征税,这是刺破楼市泡沫的最要紧一刀。
所以啊,转型真的开始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