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分歧
摘要:经济的增长会不会有一个极限?对于美国来说可能有,但对于中国来说还太远太远。至少,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摆在那里。
我们大概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从10%左右变成5%左右,甚至降到1%左右,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尽管很多人都认为10%的增长不可持续,必须降下来,要追求所谓有质量的增长、可持续的增长,比如7%左右就比较合适了。但是我们自己是不会做出这样大胆的预测的:如果GDP的增长率降到1%会怎么样?
我既不愿意、也不相信这样的预测,但这样的预测似乎现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中来。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欧乐鹰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的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由头是佩蒂斯刚写了一本专著《伟大的再平衡:贸易、冲突以及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而书中提到了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不再的各种理由。
按照佩蒂斯的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3%。由于再平衡的原因,不管是主动选择调整还是被债务所迫进行调整,中国在下一个十年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都会大幅下降,区别只是降多少而已。佩蒂斯觉得,如果乐观的话,中国政府能够快速地整合力量、实施必须进行的改革,他预计中国2013年的增长率会降到7%左右,2014年为5%-6%。
2014年也就是明年,我们可以理解2013年经济增长率降到7%左右,这本来就在政府制定的目标范围内,但是2014年即使乐观也会降速到5%-6%,这你愿意相信吗?更何况是未来十年平均增长跌到3%,与过去十年的10%左右的增速形成天壤之别?
如果是一个金融学教授一家之言也就算了,但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外部悲观远不止于此。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联储本周一在其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预测,中国经济的趋势增长率在2030年之前可能逐步放慢至6.5%左右,而如果发生最糟的情况,各种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话,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跌到1%以下。
美联储这项研究预测的时间更远,大概是今后20年内的事情,而预测的理由也很简单,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阻力,最根本的理由来自于两点,一是生产率的下滑,二是人口的老龄化。因为简单地讲,GDP的增长率是就业增长率与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总,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下降,刚好对应着这两项的下滑。
人口老龄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这是由我们的人口结构所决定的,很难得以更改,即使现在的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也是如此。而生产率为什么会发生下滑呢?美联储这项研究把生产率可能下滑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经济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
提高生产率为什么困难?因为中国以前主要依靠的是大规模投资实现的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我们知道,除了教育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培训以外,生产率最主要的提升来自于劳动者人均占有的资本水平。
资本占用,简单地说就是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这些依靠投资来积累的东西。而投资这个东西当然是规模效益递减的,随着投资的增加,人均资本提升的速度会有一个自然下降的过程。或者说,以前我们可能太过于依赖投资了,今后即使经济还需要投资来拉动,但投资对生产率的提升水平有限。
再回过头来说佩蒂斯,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悲观预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投资过度。佩蒂斯举的是巴西的例子,巴西经济也曾有十年的高速增长,“巴西经济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奇迹般增长最初是可持续的,但是正如类似情形中总会发生的那样,这些年来,巴西越来越依赖以举债方式获得的不良投资。巴西多年的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它的债务偿还能力,其结果就是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最终让这个国家在1980年代陷入了失落的十年。”
佩蒂斯表示,这样的故事在过去100年里发生过很多次,“任何一个长期依靠投资维持经济增长奇迹的国家最终都陷入了债务危机,或者陷入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失落十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现在,我们再来综合考虑一下佩蒂斯以及美联储对中国经济增长悲观的预期。我要提出的问题是,经济的增长会不会有一个极限?并且我要给出的答案是,对于美国来说可能有,但对于中国来说还太远太远。至少,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摆在那里。
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还差多远,增长的空间就有多大。至于增长速度,还真是一个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达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速就要保持在7.5%左右的水平。未来十年,是平均年增长7.5%,还是平均年增长3%,要你选一个预测,你选哪一个?
佩蒂斯和美联储是不是危言耸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来的可能抑制经济增速的条件:不能过度依赖投资,不能过度举债,要防止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还有,要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水平,提高生产率。
城镇化和启动内需,都是经济增长的空间所在,但是要保持增速,重要的是保证生产率的提高,这才是我们解读美联储这份研究报告的关键。(作者为本报编委)
我既不愿意、也不相信这样的预测,但这样的预测似乎现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中来。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欧乐鹰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的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由头是佩蒂斯刚写了一本专著《伟大的再平衡:贸易、冲突以及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而书中提到了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不再的各种理由。
按照佩蒂斯的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3%。由于再平衡的原因,不管是主动选择调整还是被债务所迫进行调整,中国在下一个十年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都会大幅下降,区别只是降多少而已。佩蒂斯觉得,如果乐观的话,中国政府能够快速地整合力量、实施必须进行的改革,他预计中国2013年的增长率会降到7%左右,2014年为5%-6%。
2014年也就是明年,我们可以理解2013年经济增长率降到7%左右,这本来就在政府制定的目标范围内,但是2014年即使乐观也会降速到5%-6%,这你愿意相信吗?更何况是未来十年平均增长跌到3%,与过去十年的10%左右的增速形成天壤之别?
如果是一个金融学教授一家之言也就算了,但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外部悲观远不止于此。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联储本周一在其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预测,中国经济的趋势增长率在2030年之前可能逐步放慢至6.5%左右,而如果发生最糟的情况,各种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话,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跌到1%以下。
美联储这项研究预测的时间更远,大概是今后20年内的事情,而预测的理由也很简单,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阻力,最根本的理由来自于两点,一是生产率的下滑,二是人口的老龄化。因为简单地讲,GDP的增长率是就业增长率与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总,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下降,刚好对应着这两项的下滑。
人口老龄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这是由我们的人口结构所决定的,很难得以更改,即使现在的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也是如此。而生产率为什么会发生下滑呢?美联储这项研究把生产率可能下滑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经济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
提高生产率为什么困难?因为中国以前主要依靠的是大规模投资实现的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我们知道,除了教育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培训以外,生产率最主要的提升来自于劳动者人均占有的资本水平。
资本占用,简单地说就是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这些依靠投资来积累的东西。而投资这个东西当然是规模效益递减的,随着投资的增加,人均资本提升的速度会有一个自然下降的过程。或者说,以前我们可能太过于依赖投资了,今后即使经济还需要投资来拉动,但投资对生产率的提升水平有限。
再回过头来说佩蒂斯,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悲观预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投资过度。佩蒂斯举的是巴西的例子,巴西经济也曾有十年的高速增长,“巴西经济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奇迹般增长最初是可持续的,但是正如类似情形中总会发生的那样,这些年来,巴西越来越依赖以举债方式获得的不良投资。巴西多年的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它的债务偿还能力,其结果就是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最终让这个国家在1980年代陷入了失落的十年。”
佩蒂斯表示,这样的故事在过去100年里发生过很多次,“任何一个长期依靠投资维持经济增长奇迹的国家最终都陷入了债务危机,或者陷入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失落十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现在,我们再来综合考虑一下佩蒂斯以及美联储对中国经济增长悲观的预期。我要提出的问题是,经济的增长会不会有一个极限?并且我要给出的答案是,对于美国来说可能有,但对于中国来说还太远太远。至少,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摆在那里。
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还差多远,增长的空间就有多大。至于增长速度,还真是一个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达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速就要保持在7.5%左右的水平。未来十年,是平均年增长7.5%,还是平均年增长3%,要你选一个预测,你选哪一个?
佩蒂斯和美联储是不是危言耸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来的可能抑制经济增速的条件:不能过度依赖投资,不能过度举债,要防止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还有,要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水平,提高生产率。
城镇化和启动内需,都是经济增长的空间所在,但是要保持增速,重要的是保证生产率的提高,这才是我们解读美联储这份研究报告的关键。(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