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信心还在吗?
摘要:股市是永远不可能预测的,按天算的短期走势是这样,按照月算的长期走势也是这样。
市场这个词,在财经媒体上基本已经变成了股票市场的代名词,但今天我要说的不仅是股市,还要说实体经济的大市场,关注一下那个市场里的参与者,也就是企业家们的信心还在不在。
先说股票市场,上证指数从2012年12月4日1949点以来的行情,亦步亦趋,其实就是大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板块的行情,所以当春节前的最后两个交易日民生银行开始回调以来,春季之后整个大盘就一个劲地跌。我们反复把这轮行情分析定义为一个流动性的行情,当市场预期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可能更松反而会趋紧的时候,大盘就走不动了。
市场是非常敏感的,甚至过分敏感。行情会不会就此结束?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就算2013年1月那样的充沛流动性真的不再回来,从1949点涨到2444点如此大的一波行情,肯定不能轻易地善罢甘休,而是要反复地折腾,一边折腾,一边等待,等待更多新信号的出现。然后再做出选择,是往上走,还是掉下去。
所以说,股市是永远不可能预测的,按天算的短期走势是这样,按照月算的长期走势也是这样。股市的涨跌,靠的是市场流动性的充沛程度,靠的是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
然而,宏观经济的走势可不像股市这般如此多变,完全不可预测的。实体经济的市场和股市的涨跌不一样,实体经济的参与者和股市的投资者尤其是投机者的信心曲线更是大不一样。我们既然不能简单地判断资本市场的信心还在不在,那还是来看看实体经济中的参与者们,主要是企业家们,他们的信心还在不在吧。
宏观经济有很多指标,大部分都是各种价格指标,就好像技术分析中的各种指标也都是由股价编制的一样,但是,有一些指标虽然也是以数值或是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它们代表的却不是实际变量,而是企业家们的信心。这些指标通常都是抽样调查问卷的结果,比如说PMI。
《地平线》专栏多次介绍过PMI,也就是采购经理指数。每个月初,中国物流联合会和汇丰都会先后发布该指数,汇丰还会提前发布一个预览指数。具体操作上,PMI是以几百家代表性企业为样本,通过网络收集,请受访者回答十几个不同问题制成的,这些问题包括生产量、新订单、采购量、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回答者只需要表示每一项是比上月好还是坏还是持平。最后计算出来的数值以50为强弱分界,高于50代表制造业扩张,低于50表示制造业收缩。因为大体上PMI的编制要由企业家自己根据企业情况表态,是好还是坏,虽然依据的还是实际情况,但也难免包含了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变量。
所以,当汇丰中国3月份PMI的预览指数发布为51.7,高于2月份终值50.4后,大家对经济的信心似乎又恢复了。所谓恢复,是因为今年1月份的汇丰PMI已经达到54.0,出现了所谓大涨,1月份的PMI要比2012年12月的PMI大幅上涨2.3个百分点,创下去年9月以来最高位。数值背后,是受访企业经营活动扩张,新项目和新订单增长,就业稳健增长,经营预期提升,这些都被判断为“2012年第四季度筑底回升之后,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正在逐步巩固”。
谁料到这样的大涨势头只过了一个月,PMI就出现了急速的下跌,由54.0一下子回到了50.4,只比经济荣枯线高出来那么一点点。一时间,复苏“就此告终”的声音又出现了。加上资本市场调整不断,正好也“验证”了这一点。
现在看起来,2月份的PMI数值还真可能有些失真。美银美林的经济学家陆挺就表示,PMI指标在3月份的反弹,“或许能缓解市场对于经济增速反弹势头不及预期的担忧”,而“2月份春节前后的PMI存在很大程度的失真,因此投资者应该谨慎看待PMI的波动性”。
如果说,PMI的短期波动性给宏观指标的指向造成了困扰的话,我们还可以寻找另外一组数据的帮助,来分析和判断企业家们对宏观和实体经济的信心到底怎样。这一组数据来自央行。
刚刚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央行的“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5.6%,较上一季度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31.9%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度下降7.6个百分点;65%的企业家认为“正常”,上升7.1个百分点;3.2%的企业家认为“偏热”,上升0.5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8%,较上季度上升7.6个百分点。
根据这样的季度数据来看待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可以比较容易地过滤掉月度指标的波动性。从央行的这份调查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热度和企业家信心来说,去年的第三季度是一个底部,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回升,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回升,趋势良好。
如果实体经济的信心还在,资本市场就算是不想往上走了,好歹也得来回再折腾几趟。影响力最大的估计还是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最近的银行股不就是在蠢蠢欲动吗?企业家的信心还在,不知道投资者的信心还在不在。(作者为本报编委)
先说股票市场,上证指数从2012年12月4日1949点以来的行情,亦步亦趋,其实就是大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板块的行情,所以当春节前的最后两个交易日民生银行开始回调以来,春季之后整个大盘就一个劲地跌。我们反复把这轮行情分析定义为一个流动性的行情,当市场预期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可能更松反而会趋紧的时候,大盘就走不动了。
市场是非常敏感的,甚至过分敏感。行情会不会就此结束?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就算2013年1月那样的充沛流动性真的不再回来,从1949点涨到2444点如此大的一波行情,肯定不能轻易地善罢甘休,而是要反复地折腾,一边折腾,一边等待,等待更多新信号的出现。然后再做出选择,是往上走,还是掉下去。
所以说,股市是永远不可能预测的,按天算的短期走势是这样,按照月算的长期走势也是这样。股市的涨跌,靠的是市场流动性的充沛程度,靠的是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
然而,宏观经济的走势可不像股市这般如此多变,完全不可预测的。实体经济的市场和股市的涨跌不一样,实体经济的参与者和股市的投资者尤其是投机者的信心曲线更是大不一样。我们既然不能简单地判断资本市场的信心还在不在,那还是来看看实体经济中的参与者们,主要是企业家们,他们的信心还在不在吧。
宏观经济有很多指标,大部分都是各种价格指标,就好像技术分析中的各种指标也都是由股价编制的一样,但是,有一些指标虽然也是以数值或是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它们代表的却不是实际变量,而是企业家们的信心。这些指标通常都是抽样调查问卷的结果,比如说PMI。
《地平线》专栏多次介绍过PMI,也就是采购经理指数。每个月初,中国物流联合会和汇丰都会先后发布该指数,汇丰还会提前发布一个预览指数。具体操作上,PMI是以几百家代表性企业为样本,通过网络收集,请受访者回答十几个不同问题制成的,这些问题包括生产量、新订单、采购量、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回答者只需要表示每一项是比上月好还是坏还是持平。最后计算出来的数值以50为强弱分界,高于50代表制造业扩张,低于50表示制造业收缩。因为大体上PMI的编制要由企业家自己根据企业情况表态,是好还是坏,虽然依据的还是实际情况,但也难免包含了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变量。
所以,当汇丰中国3月份PMI的预览指数发布为51.7,高于2月份终值50.4后,大家对经济的信心似乎又恢复了。所谓恢复,是因为今年1月份的汇丰PMI已经达到54.0,出现了所谓大涨,1月份的PMI要比2012年12月的PMI大幅上涨2.3个百分点,创下去年9月以来最高位。数值背后,是受访企业经营活动扩张,新项目和新订单增长,就业稳健增长,经营预期提升,这些都被判断为“2012年第四季度筑底回升之后,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正在逐步巩固”。
谁料到这样的大涨势头只过了一个月,PMI就出现了急速的下跌,由54.0一下子回到了50.4,只比经济荣枯线高出来那么一点点。一时间,复苏“就此告终”的声音又出现了。加上资本市场调整不断,正好也“验证”了这一点。
现在看起来,2月份的PMI数值还真可能有些失真。美银美林的经济学家陆挺就表示,PMI指标在3月份的反弹,“或许能缓解市场对于经济增速反弹势头不及预期的担忧”,而“2月份春节前后的PMI存在很大程度的失真,因此投资者应该谨慎看待PMI的波动性”。
如果说,PMI的短期波动性给宏观指标的指向造成了困扰的话,我们还可以寻找另外一组数据的帮助,来分析和判断企业家们对宏观和实体经济的信心到底怎样。这一组数据来自央行。
刚刚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央行的“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5.6%,较上一季度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31.9%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度下降7.6个百分点;65%的企业家认为“正常”,上升7.1个百分点;3.2%的企业家认为“偏热”,上升0.5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8%,较上季度上升7.6个百分点。
根据这样的季度数据来看待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可以比较容易地过滤掉月度指标的波动性。从央行的这份调查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热度和企业家信心来说,去年的第三季度是一个底部,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回升,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回升,趋势良好。
如果实体经济的信心还在,资本市场就算是不想往上走了,好歹也得来回再折腾几趟。影响力最大的估计还是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最近的银行股不就是在蠢蠢欲动吗?企业家的信心还在,不知道投资者的信心还在不在。(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