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QE十问

作者:鲁比尼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13 23:22:00

摘要:反复QE可能会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无效,因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会变得堵塞。
    大多数观察者认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是让当前缺血乏力的经济重新启动的必要手段。但关于QE的有效性和风险的讨论开始多了起来。特别是QE的十个潜在成本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尽管纯“奥地利学派”的方案主张强行戳破资产和信贷泡沫容易导致萧条,但QE政策将私人和公共部门必要的去杠杆化向后推迟了太久,这会造成一大批经济“僵尸之军”:僵尸金融机构、僵尸家庭部门和企业,最终,还会导致僵尸政府。所以,在奥地利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极端之间,QE需要逐步退出。
    第二,反复QE可能会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无效,因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会变得堵塞。在债券收益率变低之后,债券渠道开始不起作用;银行囤积资金,周转停滞,使得信贷渠道形同虚设。事实上,那些有能力借款的人(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和优质家庭客户)不想借款也无需借款;那些需要借款的人(高杠杆的企业和非优质家庭客户)却因信贷紧缩而不能借款。
    此外,股市渠道固然会在QE之后发生资产再膨胀,但如果经济不能真正恢复增长,这种效应也只会是短期的。在无限期QE实施过程中,通过抬升通胀预期压低实际利率的做法也有风险,最终会把高通胀预期的火焰煽起来。
    第三,QE的外汇传导渠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货币贬值)也会变得无效,如果主要国家央行同时实施量化宽松的话。如果真是这样,将会导致一场零和博弈,因为不可能全部货币都走软,各国的贸易收支表也不可能同时达到平衡。结局就是“货币战争”被“QE战争”取代。
    第四,发达经济体的QE会导致资本过度流入新兴市场,引发严峻的政策挑战。冲销外汇的干预会推高国内利率从而招引更多的热钱。但非冲销型的干预或降低国内利率,从而创造过剩的流动性,容易引发国内通胀或资产和信贷泡沫。
    与此同时,放弃干预任凭汇率升值则会侵蚀对外竞争力,导致危险的对外赤字。但要想对资本流入施加资本管制很困难,还可能漏洞百出。对信贷增长的宏观审慎管控是有用的,但有时无法阻止资产泡沫产生,因为低利率会持续创造过剩的流动性环境。
    第五,长期QE可能导致资产泡沫,不仅是在实施国,也影响溢出国。此类泡沫可能产生于股市、楼市(中国香港、新加坡)、大宗商品市场、债券市场(人们在谈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日益增加的泡沫)和信贷市场(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债和高收益、高评级企业债的息差正急剧收窄)。
    尽管疲软的经济和增长基本面可能为QE提供支持,但将过低利率维持过久最终会引发泡沫。这正是2000年到2006年已经发生过的,当时美联储为了应对2001年衰退及其后的经济疲软,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并长期维持在低位,从而导致了信贷、楼市和次贷的泡沫(译注:作者提前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而闻名全球,被冠之以“末日博士”的称号,他认为,正是联邦利率长期维持低位导致了2008年那场波及全球的资产泡沫破裂)。
    第六,QE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因为它会削弱政府进行必要的经济改革的动力。大额赤字货币化也会拖延财政瘦身的步伐。而利率过低则会妨碍市场树立纪律。
    第七,退出QE是个棘手问题。如果退出太慢或太迟,通胀、资产泡沫和信贷泡沫都会产生。而且,如果退出采用出售QE所购买的长期资产这种手段,会导致利率剧增,打击经济复苏,给长期债券持有者带来巨额金融亏损。另外,如果退出是通过提高额外准备金的利率来实现(以冲销基础货币超发的信贷影响),则会给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严重亏损。
    第八,实际利率长期保持负利率水平意味着,收入和财富由债权人和储蓄者向债务人和借款者再分配。在去杠杆化的所有形式中(经济增长、储蓄增加、有序债务重组、征收财富税),债务货币化(最终是高通胀)是最不民主的一种,它会沉重打击储蓄者和债权人,包括退休人员和养老基金。
    第九,QE和其他非传统货币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最终恶性通胀可能爆发,或者导致信贷增长放缓而非加速,因为银行可能认为,在边际净利率非常低的情况下,放贷收益不足以抵御放贷的风险。
    最后,还有一种风险是,我们可能会找不到回归传统货币政策的道路。事实上,一些国家的央行正在背弃传统的控制通胀的体制,转向不紧盯价格预期的未知领域(译注:加拿大央行行长卡尼放弃了传统的央行控制通胀的锚定目标,将央行主要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被视为是成功的央行行长,并被英国央行挖走,选为今年英国央行行长的继任者)。美国已经从QE1走到QE2,现在已经到了QE3,正在实施的QE3没有无明确期限并且与同失业率挂钩。官员们正在热议负政策利率的好处。当QE的效果逐渐弱化,政策制定者已经走向了风险很大的信贷宽松政策。
    简而言之,政策变得越来越非传统,甚至对它们的短期效果、不良后果和长期影响则越来越没有清晰的认识。诚然,QE和其他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确带来了重要的短期益处,但如果此类政策维持太久,其副作用就会变得很严重,而长期成本则会变得相当高昂。
    (作者系纽约大学教授、末日博士郑桂兰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