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浙江“大财政”节流样本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08 23:12:00

摘要: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实行了国地税分设,只有个别省份沿袭了国地税不分家,或者财政地税不分的局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应辽产 乐清报道
    3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来到浙江乐清市建设东路科技巷2号,看到大门上挂着两个牌子,一个是财政局,一个是地方税务局,而路的对面就是国税局的办公大楼。
    乐清市财政局的一位副局长对本报记者说,乐清市的财政和地税一直都是合署办公,局长都是一个人,两位副局长分管财政、地税的业务,行政上也是两套班子。
    而这种财税合一的“大财政”体制,遍布浙江全省。
    记者调查发现,浙江省省本级和各市(县)财政、地税部门实行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财政部门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地税部门由省地税局垂直管理。
    “除了1997年分出国税外,20年来浙江省财税体制始终如此,而收到的成效是我省财税人员只有一万多人,外省则要两万多人的,人数少了,经费也少了,协调性强,推动了浙江的经济发展。”原浙江省财税厅厅长兼地税局局长、现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翁礼华3月6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自从分税制改革以来,国税、地税分家至今已经将近20年,但目前国税与地税加在一起的税收成本却比20年前没分家时提高一倍,反而,没有实行两税分家的上海和政税合一的浙江,征管成本最低。
    然而,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实行了国地税分设,只有个别省份沿袭了国地税不分家,或者财政地税不分的局面。
    浙江样本
    本报记者在“乐清财税网”上查阅发现,“局长室”下设的机构除了“财政科室”和“地税科室”外,还有“国资办”,现任财政局局长叶乐安同时还兼任地税局局长和国资办主任。
    “地级市里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县级市是三个牌子一套班子,多出来的那个牌子是国资办。”上述副局长称。
    据温州市财政局纪检组组长卢小平介绍,由于浙江在财政体制上是省管县,所以财政线领导是当地人大任命的,地税线的领导是省里任命,而地税业务方面是市级指导县级。
    这种财税合一的“大财政”体制,并不是只在乐清和温州存在,浙江省各市县都是如此。
    翁礼华向本报记者介绍,1994年开始分税制改革,中央要求最迟在当年8月15日之前全国各省份以下税务局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并挂牌,而浙江一直将财政、地税、国税机构合署办公保留到1997年。
    根据1993年末颁布的《国税总局关于组建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实施意见的通知》,实行分税制和组建两个税务机构,是为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强大压力下,1997年,时任浙江省财税厅厅长兼地税局局长的翁礼华不得不将国税从财政厅剥离单独挂牌,但地税还一直跟财政“二合一”。为了避嫌,省财政和省地税分开办公,在市县一级地税和财政仍然合署办公,没有进行实质性分设。
    “大财政”是否可行
    当记者追问当初坚持财税不分家的理由时,翁礼华表示,这样能够保持人员少、费用低、协调容易、办事效率高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干部流动,避免出现“进得来出不去”的死水一潭的局面。
    在翁礼华看来,财政和税务本是一家,根本不需要分割出来。更重要的是,财税一体与“省管县”是非常复杂而又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
    “按规定,地税是直属省管,单独在县市建立的地税局跟当地财政是没有关系的,财政和地税在一起,受双重领导,县市才有征收权和调动权,省里有一定调控和指挥权,两方面配合得都很好。”翁礼华说。
    除了浙江的“大财政”,天津也是财政和地税由同一套班子领导,上海则是国地税不分家,由同一套党组领导。
    “在分税制框架下,地税在规范性和处理尺度上跟国税存在差异,两者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有时国税局、地税局征收同一个税种都会产生利益冲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少强说。
    另外从国税、地税分家后的税收成本来看,国税、地税分家至今已经将近20年,但目前国税与地税加在一起的税收成本比20年前没分家时提高一倍。反而,当初分税制施行时,上海没有实行两税分家,效果还不错。陈少强说,“上海从来就没分过,征管成本却是全国最低的。”
    据陈少强透露,国地税合并已经讨论很久。也有媒体日前报道称,一些地方国税、地税两个机构已经试点一起办公了,现在四川等地有关部门也在未雨绸缪地提前准备。
    不过,翁礼华并不看好国地税合并,因为这意味着浙江重回分税制改革前财政、地税、国税机构合署办公阶段的“大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阻力都会很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