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的“官员财产监督权”
摘要:在日本,公职人员是没有什么“隐私权”的,只要不违背社会通常认可的伦理概念,没有人能够阻止传媒收集和传播公职人员的有关信息。
按照当时的汇率,3500日元也就250元人民币不到。这个价格确实不算便宜,是一般咖喱饭的一倍左右,但却也不是什么“不菲”的价格,而且安倍的这份咖喱饭完全是自掏腰包,按理说没什么问题才对,可日本媒体则不这么看。
在日本传媒看来,出任公职的人总是在憋着心眼企图使用手里掌握的公权为自己谋私利,不存在任何能够先天性抵御腐败的个人或者集团。要完全防止公职人员的腐败当然不可能,但社会起码应该把公职人员腐败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而降低公职人员腐败发生概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舆论的公开监督。全民讨论安倍的这一份咖喱饭也就是公开监督的一种形式,安倍的这一份咖喱饭虽然牵扯不到什么腐败的问题,但媒体强调的是安倍是一个有钱人,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会不会和吃一千多日元一份的庶民不一样呢?原来民主党国会议员曾经在国会向另一位有钱的自民党首相麻生太郎询问方便面多少钱一碗的用意也是这样。
在日本,公职人员是没有什么“隐私权”的,只要不违背社会通常认可的伦理概念,没有人能够阻止传媒收集和传播公职人员的有关信息,相反,对传媒的这种活动设置障碍本身就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对。
日本还有一个“财产公开”的制度,根据这个制度,国会和地方议会的议员,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首长这些公职人员必须在就任和离任时公布自己的财产情况,在任期中每年也要公布一次。在今年2月8日,新组成的安倍晋三内阁的阁僚们公布了自己的资产情况,根据这次公布的数字,安倍内阁的阁僚们平均拥有资产价值在1亿日元以上,约合700万元人民币左右,比在平均资产为5000万日元的野田内阁时增长了一倍多。
这个“财产公开”的法律依据是一个由内阁会议所决定的“大臣规范”,全名是《国务大臣、副大臣以及大臣政务官规范》,这个规范最早是在1984年由中曾根内阁决定下来的,经过多次修订之后才到现在这个样子,其主要内容是:大臣、副大臣以及政务官在任职期间禁止在盈利企业兼职,可以在公益法人无薪兼职,但也要向首相汇报。这些人在任职期间不得从事不动产和股票的有价证券的买卖,这些人出国要经过内阁会议的讨论,在国内的出差和旅行也要征得首相的同意,不能受关系企业的吃请招待等等。
内阁成员的财产公开制度就是这个规范中规定的,日本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很复杂,国会议员和地方议会议员都不一样。有关阁僚的这个“大臣规范”算是最严格,牵涉范围最广的规范,因为阁僚们除了要公开以自己的名义所保有的不动产、有价证券、存款、汽车等之外,一同居住的家族成员所保有的也必须公开,而议员就只需要公布以自己名义保有的那部分财产。
日本需要公布财产的公职人员只限于议员和地方行政机关首长这些经选举产生的人员,经公务员考试产生的职业官僚则不在此列,因为日本的公务员除了工资收入之外不能有任何其他进账,而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本来就是透明的,由“人事院劝告”而来,不存在什么“灰色地带”,是否腐败很容易判断,所以不需要公布财产。
其实光从这条“财产公开”的制度只能大致地推断这些人大致的相对贫富,到底这些人拥有多少资产是无法从公布的信息中知道的,比如说日本的不动产是要缴纳不动产税的,税务当局每年公布一个“路线价”作为缴税额度的计算标准,这个“路线价”只是这个地区不动产的大概概念,决不是现实的交易价,而“财产公开”制度中所公开的不动产价值是按照路线价计算的,并没有反映这块不动产的现实市价。有价证券中的股票原来也是按照票面价值计算,一直到后来才改为公布公司名和股数等明细。
实际上日本的这个“财产公开”制度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这是因为日本是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议员组成的议会掌握着立法权,而财产公开制度监督的就是他们自己,所以在这件事上不会那么积极。
日本一直有人在提议学习北欧国家的公职人员公开财产的制度,但掌握着立法权的国会议员们一直装聋作哑,一直到1983年大阪府的堺市议会自行通过了确立政治伦理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市议会议员和市长必须公开个人财产,这才倒逼中央和其他的地方自治体不得不屈服于舆论的压力先后引进了这条制度,即便是这样,日本国会也还是抗拒到了1992年才实行国会议员财产公开,但还只是限于议员本人名义的财产。
但无论如何,日本的这种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在不断走向更加严谨和更加严格:出任公职就意味着要失去大部分的隐私权,“出任了公职也是人,也有隐私权”这种似是而非的狡辩是行不通的,为了保证公权能够尽可能清廉地得到行使,就必须把出任公职的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特别在财产上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接受这种监督的话,就请不要出任公职。
(作者系旅日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