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马里反恐战

作者:梁婷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15 23:35:00

摘要:由法国来代表西方世界利益,在马里与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进行角力,显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梁婷婷 北京报道
    2013年2月8日,法国介入马里内战的第28天。法国军队在马里北部节节胜利的消息,被一场马里政府军内部爆发的“内讧”的风波抢了风头。
    当天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部,政府军部队与一支政府内部的伞兵部队发生了交火,政府军部队包围了伞兵部队靠近尼日尔河的基地。政府军表示,这支伞兵部队先前接到命令与其他部队整编后奔赴前线,协助法国军队对马里北部的极端宗教势力,但伞兵部队拒绝接受整编,坚持现有编制,并开枪示威表示抗议。政府军与伞兵部队由此发生交火,数小时后事态才趋于平静。
    政府军与伞兵部队、政府军与北部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法国军队与北部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这场风波,交待了当下马里“热战”中的几种势力。在纷乱繁杂的马里局势中,风波持续时间虽然不过几个小时,却较为深刻地揭露出了马里现有危机背后的几大矛盾。
    矛盾交织
    在马里,这支伞兵部队被称为“红色的贝雷帽”。其渊源要追溯至马里上一任总统杜尔的发迹史。1991年任伞兵部队指挥官的杜尔,借助军事政变出任全国和解委员会主席和救民过渡委员会主席,在过渡时期执掌国家权力。一年之后杜尔退出政坛,直到2002年被选举为马里总统,此后他执政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佩戴红色贝雷帽的伞兵部队便长期承担着杜尔的保卫工作。
    2012年3月21日,部分军人突然发动政变,推翻杜尔政权。2012年4月8日,在政变军人和西非共同体签署的框架协议下,杜尔正式辞职。“红色的贝雷帽”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然而,就在杜尔被迫辞职不久的2012年4月30日,“红色的贝雷帽”开始向推翻杜尔政权的政变军队发起了反击。这场战斗从4月30日晚7时持续到5月1日凌晨4时。政变军队虽然最终控制住了局势,但过渡政府与前任总统杜尔势力之间的矛盾,一直暴露在当下马里内战危机之中。2013年2月8日发生的“内讧风波”显然是这场矛盾的又一次局部爆发。
    追溯引发这场矛盾的源头,自然要回顾到2012年的武装政变。而这场武装政变的产生,又是马里内部的南北矛盾所引发的。它的历史则比现政府与前政府的矛盾要深远更多。
    马里北部主要居住的是图阿雷格人。作为柏柏尔人种的一支,图阿雷格人总体属于北非白人,历史上一直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腹地,连接着地中海地区和黑非洲,并控制着贯穿撒哈拉沙漠的“金盐贸易”,具有较强的自身民族认同感。
    二战以后,非洲各国纷纷独立,在法国的主持下,图阿雷格人便被分到了相邻的几个不同的国家之中。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人,和马里南部以豪萨系的班巴拉人所代表的南方黑人,组成了马里国家共同体。历史上的图阿雷格人就有着很强的优越感,面对着与他们曾经歧视并参与过贩卖的西非黑人,却要共同组成一个国家,图阿雷格人很难接受这样的政治格局。他们一直试图脱离马里而成为独立国家,却因为缺乏国际势力支持而一直无法实现。
    2011年的利比亚革命,不仅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同时为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人带来了独立的契机。由于革命期间利比亚国家局势涣散,利比亚南部的图阿雷格人获得了大量武器,并将其流入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人的手中。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之后,更多的伊斯兰教极端武装分子也携带大量武器进入马里北部,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人战斗力得到了急剧的增强。2012年图阿雷格的游击队与“基地”组织势力携手发动反对马里政府的战争。
    然而,紧随其后的杜尔政权对北部反对势力的镇压,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前去北部前线平乱的马里政府军,被反动势力打得节节败退的同时,也被煽动起了反对杜尔政权的情绪。当看到反动势力的武器优于自己时,他们认为是杜尔政权的无能导致了这样的一个形势。军队由此调转枪头,发动政变,将杜尔政权赶下了政坛。北部反动势力也趁此机会,占据了马里的整个东北国土。
    北部反动势力的节节胜利,却带来图阿雷格人与伊斯兰教极端组织的分歧。对于图阿雷格人而言,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民族独立。他们希望成立国家叫“阿扎瓦德”,将民族独立运动看做“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将首都定在通布图。2012年4月6日,他们便宣布这场战争结束,对于伊斯兰教极端组织们继续宣扬的“圣战”没有任何参与的想法。实际上,虽然图阿雷格人同样是穆斯林,但宗教观念不强,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对于严酷的伊斯兰教极端组织所提倡的观念不为赞同。他们甚至为了“阿扎瓦德”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宣称如果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将转向打击“基地”组织,不让其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温床。这自然严重侵犯了伊斯兰教极端组织的利益。因此,武装力量更为强大的组织们,如“西非圣战统一运动”和“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在战斗中逐步获得了马里北部的控制权。
    “基地”组织们的得逞,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西方世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2012年12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向马里派驻人数约3300人任期约一年的国际援助团,由非洲人自行主导。
    决议通过后,却并没有得到非洲国家的完全响应。非洲大国尼日利亚还传出来资金不足而短期内不能介入马里的相关消息。
    外界援助迟迟不能实现,极端组织主导的北方反动势力却日益“嚣张”并逐渐威胁到马里首都的安全。马里政府面对战争的颓势,显然没有了获得胜利的底气。
    2013年1月,马里过渡政府总统特拉奥雷向联合国和法国发出请求援助的要求。法国总统奥朗德在收到请求两小时后便作出出兵马里支援政府军的行动。
    1月12日晚,奥朗德在爱丽舍宫总统府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法国在马里展开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恢复马里的领土完整,同时要打击“威胁到整个西非地区的恐怖主义侵略”。自此,马里内战的根本矛盾,已经完全从国内矛盾升级到西方世界与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的矛盾。马里局势的复杂性,随着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展现在世界面前。
    法国出手
    由法国来代表西方世界利益,在马里与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进行角力,显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从历史上看,19世纪50年代起,当时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法国便将触角扩张到了马里的土地。在这段殖民时期,马里被称为苏丹,是塞内加尔——日内尔领地,法属西非联邦的一个部分。20世纪30年代,法国还在马里成立了尼日尔局,大力推广种植棉花和花生,使其成为原料生产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属西非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1946年10月,法国国民议会中非洲籍议员在巴马科聚会,决定建立非洲民主联盟,为在法兰西联邦内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而斗争。它的支部——苏丹联盟党成为马里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领导力量。经过多次斗争,1958年9月,马里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59年4月,苏丹和塞内加尔组成马里联邦,1960年6月,马里联邦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独立。两个月后,苏丹和塞内加尔因各种分歧,马里联邦在1960年8月破裂。1960年9月22日,苏丹正式独立而定名为马里共和国。
    马里虽然最终实现了政治独立,但与法国之间的联系显然是根深蒂固的。但法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作出援助的决定,显然与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的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2年5月份,奥朗德虽以微弱优势战胜前任总统萨科齐,获得总统职位,他的执政之路却显得极不顺利。上任之后的几次“大动作”,如倡导同性恋婚姻,解决就业率较低问题,向富人征收重税等,都受到了较大的阻力或遭遇失败。奥朗德本人的民众支持率也极为糟糕。外界认为奥朗德作为总统,表现软弱无力,无法解决法国当下的社会问题。马里危机,显然成了奥朗德改变政治形象的“救命稻草”。
    事实上,奥朗德在发兵马里的处理上所表现出来的果敢与担当,确实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外界对他的看法。法国民众的注意力成功地从法国国内各种问题暂时转移到遥远的马里北部的斗争当中。
    而出兵马里,除了符合奥朗德及执政党的政治利益考量,也确实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一方面,法国曾经在非洲具有很强的统治力,出兵马里对于法国重塑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象征作用;另一方面,马里拥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如黄金、铀、石油等。法国重返马里,显然对于这些东西不会无动于衷。俄罗斯驻马里大使便认为,全球重新划分非洲资源是马里危机的一个因素。
    法国的出手援助,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了政府军的颓势。马里北方的失地逐渐又回到了政府的手里。奥朗德及其政府,已经开始考虑从马里撤军的问题。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便对外宣布,法国努力推动联合国在马里的维和行动。显然是希望法国在达到目的之后能够尽快从马里全身而退。
    不过,即使是法国最终如愿以偿地帮助马里政府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也只是在军事层面上的。一方面,对于伊斯兰宗教极端宗教组织的剿灭是长期性的任务,马里依然会成为善于躲藏的他们的据点之一;另一方面,马里内部的南北矛盾,显然不是由一场军事胜利就能够解决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