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资本迷局
摘要:此次太平洋提出增发方案已经不是第一次,增发成功后短期内仍不能改变公司业绩的弱势,股东频繁减持亦为公司的发展增加了很大变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盛青红 任家河 广州、北京报道
太平洋证券(601099)背后的资本迷局再一次让投资者雾里看花、迷惑不解。
1月22日,太平洋证券再抛定增案,募资规模仍为不超过50亿元,发行对象则变更为包括第一大股东华信六合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
戏剧性的是,时隔4日,公司公告称另两名股东玺萌置业和中储发展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合计减持太平洋证券16966210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03%。
“按理说,此次定增案,大股东华信六合参与认购是对二级市场信心的提振,但其他股东方却发出减持的信号,实在令人费解。”华南大型券商的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有意思的是,此次太平洋提出增发方案已经不是第一次,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增发是公司新任高层对于公司发展的又一次战略之举,尽管如此,增发成功后短期内仍不能改变公司业绩的弱势,股东频繁减持亦为公司的发展增加了很大变数。
记者多次致电并发采访提纲给太平洋证券事务代表栾峦和董秘蒋云芸,但均未获回应。
三次冲击增发
近日,太平洋证券公告称,公司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仍为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发行对象变更为华信六合在内的不超过10名机构投资者,发行价格不低于5.51元/股,定增发行股票数量上限为7亿股,华信六合拟认购公司本次发行股票不少于5000万股,且不超过1.5亿股。
事实上,太平洋证券的定向增发,并不是第一次进行,早在2010年和2011年,太平洋证券就曾多次提出。在2008年刚刚完成换股上市后的第3个月,太平洋证券就抛出第一份近90亿元的融资方案,拟以不低于18.93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机构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下限为1.8亿股,上限为4.5亿股。2011年2月,太平洋证券再发定增方案,将募集金额降至50亿元,发行价格下调至不低于10.28元/股。
而前两次定增方案均在股东方的减持和股价下跌的夹击下流产。但这次最高50亿元的增发方案,却给市场带来了更多遐想。
太平洋证券在此次定增预案中提道,此次募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扩充公司业务,优化经纪业务网点布局,扩大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整合与拓展营销服务渠道等。
“太平洋此次再次启动增发和新任领导的上台不无关系。”一位长期跟踪证券业行业的市场人士如是说。
2012年7月30日,太平洋证券发布公告称,王超辞任总经理职务,来自富国基金的李长伟接任。公开资料显示,现年48岁的李长伟,在证券和基金行业具有丰富经验,曾任申银万国海口营业部总经理、申银万国北京总部副总经理兼营业部总经理,之后在富国基金担任副总经理一职,2008年开始出任富国基金督查长。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李长伟不愿多谈,他告诉本报记者:“我刚来还没多久,正在熟悉情况,等梳理完之后再谈。”
但市场对李长伟的到来寄予厚望。而李长伟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制约太平洋证券发展的最直接一环——资金短缺。
增发作用有限
只是,太平洋证券能不能发生逆转,摆脱业绩垫底的困境,并非定增可以解决。
资料显示,太平洋证券2008年亏损6.45亿元。在券商行业风光大赚的2009年到2011年,太平洋利润却一直处在下滑态势,3年净利润分别为4.05亿元、2.04亿元和1.57亿元,在上市券商业绩中排名倒数。
而太平洋2012年业绩预亏。1月30日,太平洋证券发布2012年度业绩快报公告称,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下滑21.01%。实现净利润7049.13万元,同比下滑55.01%。去年每股收益0.043元,同比下滑54.74%。
更为严重的是,太平洋证券股权分散,无实际控股股东的事实一度让太平洋成为股权争夺的战场。直到2010年3月12日,太平洋证券的6家股东(北京玺萌置业、北京华信六合投资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大华大陆投资、中储发展和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书》,构成了太平洋证券一致行动人。他们持有股份共计7.4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88%,成为公司的绝对大股东,承诺在太平洋的战略经营方面一致行动。
但好景不长,签署协议不久,几大股东就踏上了减持之旅。
据太平洋证券公告称,公司一致行动人股东在2012年12月17日之前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和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股份1.833亿股。累计至此,公司一致行动人股东累计减持本公司股份2.003亿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3.14%。
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8月以来,太平洋证券前十大股东累计减持126笔,套现金额高达26.63亿元。
唱反调还是帮忙?
一厢公司发布增发预案,另一厢公司公告称,该公司6家一致行动人股东(华信六合、北京玺萌、云南工投、大华大陆、中储发展、云南国资经营公司)中的北京玺萌和中储发展合计减持太平洋证券16966210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03%。
人们不禁要问,刚刚准备拟认购0.5亿—1.5亿股股份而鼎力支持定增案的大股东华信六合就马不停蹄地进行股权融资筹钱;而另一边的股东方却发出减持的信号,这是唱反调还是在帮忙?
“连续发布的公告组合起来看确实耐人寻味,不过不好作评价。”上述华南大型券商的证券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而另一位资深投行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太平洋证券的上市本来就充满争议,再加上股东结构相对分散,方方面面利益错综复杂,不方便评论。”
太平洋证券的定增方案经过三次调整,发行价从18.93元/股下调至不低于5.51元/股,发行对象也将大股东华信六合包括进来。
尽管增发、减持、质押等资本手段让人不得其解,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假如增发方案最终通过,华信六合相同的资金将可以买到更多的股份,而其他股东的减持行为也间接为其帮忙。
对此,记者多次致电太平洋证券董秘办和证券事务代表并发采访提纲,均未获回应,董秘办相关人士称,唯一新闻发言人董秘蒋云芸正在休假,不方便回答。
太平洋证券(601099)背后的资本迷局再一次让投资者雾里看花、迷惑不解。
1月22日,太平洋证券再抛定增案,募资规模仍为不超过50亿元,发行对象则变更为包括第一大股东华信六合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
戏剧性的是,时隔4日,公司公告称另两名股东玺萌置业和中储发展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合计减持太平洋证券16966210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03%。
“按理说,此次定增案,大股东华信六合参与认购是对二级市场信心的提振,但其他股东方却发出减持的信号,实在令人费解。”华南大型券商的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有意思的是,此次太平洋提出增发方案已经不是第一次,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增发是公司新任高层对于公司发展的又一次战略之举,尽管如此,增发成功后短期内仍不能改变公司业绩的弱势,股东频繁减持亦为公司的发展增加了很大变数。
记者多次致电并发采访提纲给太平洋证券事务代表栾峦和董秘蒋云芸,但均未获回应。
三次冲击增发
近日,太平洋证券公告称,公司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仍为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发行对象变更为华信六合在内的不超过10名机构投资者,发行价格不低于5.51元/股,定增发行股票数量上限为7亿股,华信六合拟认购公司本次发行股票不少于5000万股,且不超过1.5亿股。
事实上,太平洋证券的定向增发,并不是第一次进行,早在2010年和2011年,太平洋证券就曾多次提出。在2008年刚刚完成换股上市后的第3个月,太平洋证券就抛出第一份近90亿元的融资方案,拟以不低于18.93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机构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下限为1.8亿股,上限为4.5亿股。2011年2月,太平洋证券再发定增方案,将募集金额降至50亿元,发行价格下调至不低于10.28元/股。
而前两次定增方案均在股东方的减持和股价下跌的夹击下流产。但这次最高50亿元的增发方案,却给市场带来了更多遐想。
太平洋证券在此次定增预案中提道,此次募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扩充公司业务,优化经纪业务网点布局,扩大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整合与拓展营销服务渠道等。
“太平洋此次再次启动增发和新任领导的上台不无关系。”一位长期跟踪证券业行业的市场人士如是说。
2012年7月30日,太平洋证券发布公告称,王超辞任总经理职务,来自富国基金的李长伟接任。公开资料显示,现年48岁的李长伟,在证券和基金行业具有丰富经验,曾任申银万国海口营业部总经理、申银万国北京总部副总经理兼营业部总经理,之后在富国基金担任副总经理一职,2008年开始出任富国基金督查长。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李长伟不愿多谈,他告诉本报记者:“我刚来还没多久,正在熟悉情况,等梳理完之后再谈。”
但市场对李长伟的到来寄予厚望。而李长伟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制约太平洋证券发展的最直接一环——资金短缺。
增发作用有限
只是,太平洋证券能不能发生逆转,摆脱业绩垫底的困境,并非定增可以解决。
资料显示,太平洋证券2008年亏损6.45亿元。在券商行业风光大赚的2009年到2011年,太平洋利润却一直处在下滑态势,3年净利润分别为4.05亿元、2.04亿元和1.57亿元,在上市券商业绩中排名倒数。
而太平洋2012年业绩预亏。1月30日,太平洋证券发布2012年度业绩快报公告称,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下滑21.01%。实现净利润7049.13万元,同比下滑55.01%。去年每股收益0.043元,同比下滑54.74%。
更为严重的是,太平洋证券股权分散,无实际控股股东的事实一度让太平洋成为股权争夺的战场。直到2010年3月12日,太平洋证券的6家股东(北京玺萌置业、北京华信六合投资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大华大陆投资、中储发展和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书》,构成了太平洋证券一致行动人。他们持有股份共计7.4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88%,成为公司的绝对大股东,承诺在太平洋的战略经营方面一致行动。
但好景不长,签署协议不久,几大股东就踏上了减持之旅。
据太平洋证券公告称,公司一致行动人股东在2012年12月17日之前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和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股份1.833亿股。累计至此,公司一致行动人股东累计减持本公司股份2.003亿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3.14%。
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8月以来,太平洋证券前十大股东累计减持126笔,套现金额高达26.63亿元。
唱反调还是帮忙?
一厢公司发布增发预案,另一厢公司公告称,该公司6家一致行动人股东(华信六合、北京玺萌、云南工投、大华大陆、中储发展、云南国资经营公司)中的北京玺萌和中储发展合计减持太平洋证券16966210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03%。
人们不禁要问,刚刚准备拟认购0.5亿—1.5亿股股份而鼎力支持定增案的大股东华信六合就马不停蹄地进行股权融资筹钱;而另一边的股东方却发出减持的信号,这是唱反调还是在帮忙?
“连续发布的公告组合起来看确实耐人寻味,不过不好作评价。”上述华南大型券商的证券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而另一位资深投行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太平洋证券的上市本来就充满争议,再加上股东结构相对分散,方方面面利益错综复杂,不方便评论。”
太平洋证券的定增方案经过三次调整,发行价从18.93元/股下调至不低于5.51元/股,发行对象也将大股东华信六合包括进来。
尽管增发、减持、质押等资本手段让人不得其解,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假如增发方案最终通过,华信六合相同的资金将可以买到更多的股份,而其他股东的减持行为也间接为其帮忙。
对此,记者多次致电太平洋证券董秘办和证券事务代表并发采访提纲,均未获回应,董秘办相关人士称,唯一新闻发言人董秘蒋云芸正在休假,不方便回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