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鹏:我本书生
摘要:“我手写我心”本是一个写作者最朴实的愿望,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即说真话,可这些常识问题往往容易发酵成一起“事件”,成为现实生活中最吊诡之处。
“我手写我心”本是一个写作者最朴实的愿望,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即说真话,可这些常识问题往往容易发酵成一起“事件”,成为现实生活中最吊诡之处。
一本书引发的风波
李承鹏,600多万粉丝,博客点击率新浪居首,他的杂文成为这几年读者最喜爱的文体,只因它犀利、风趣,不乏真知灼见,文风的独特在于自我调侃又不失文人情怀,这是自王朔以来最不“装逼”的一种表达,借用他粉丝的一句评语:“坦率、血性,用笔横扫生活中的肮脏事,也敢于向强权开炮”使他成为这两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之一。读他的文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只因他能告诉生活的逻辑和常识,有些被屏蔽掉了,目的是告诉我们一个美好的现实,但他非要说出“皇帝新衣”的那个孩子,无意中会让一些人不舒服,其实从他的文字中看不出左派还是右派之分,他只是怀着“赤子之情”指出社会弊端,而怀揣着一份不灭的希望,这些博客文字加之数篇未曾发表的怀人忆旧之作,收录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里,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30万册半月之内告罄,出版社多次加印,成为出版市场冷清中的少有现象。
该书上市之前,并没有提前做宣传,李承鹏也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而是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之中,这种低调反而促成了这本书的畅销,这也是出版社始料未及的。
用李承鹏的话说,就是“意外帮了这本书的忙”,“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炒作”,一本书的畅销只因一场“风波”,当然,也在于书中人物的生存尊严打动了读者,这是人心的力量。
一场行为艺术
没有任何宣传,只因这本书出版的不容易,李承鹏在博客里,道出了“签售风波”和出书的心酸历程。
他透露,这部书稿在2011年就整理好了,先后经历了多家出版社,但迟迟拿不下书号,期间也有很多朋友帮忙,包括张晓波、沈浩波等都曾做过出版的努力,最后不得已只好放弃。
对于一个写作的人,作品不能出来心情可想而知。对于一些人对其“炒作为了挣钱”的质疑,李承鹏认为:“一个作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也得养家糊口,靠写字挣钱,没什么丢人的。这比卷了国库的钱、股民的钱、纳税人的钱高尚多了。我手写我心,我书血汗钱。说到你心目中脏得不行的钱,我要告诉你,除了我拒绝了一个想资助我的朋友,还有一件事:那家主要以出版古籍为主的社,在大会结束后又决定放行这本书了,而路金波愿意做发行人并以很高的首付与我合作,但是那个版本删节实在有些大,所以我拒绝了他,仍选择了新星出版社。一切只因高晓岩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不会给很高的稿费,但这本书凝集了你几年心血,你要对得起自己,你不缺这点稿费,你缺的是一本精品的图书。这句话打动了我,不到三分钟我就决定与新星合作。对于我来说,保持作品原貌比钱重要太多。新星不是一个富有的出版社,我的预付稿费是三万起印,扣完税和网店折扣实际所得也就八九万人民币。”
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新星出版社在该书出版之前,一直保守秘密,但签售会现场却排起了长队。让人费解的是在成都的签售中主持人的话筒被拿走了,李承鹏戴上黑色口罩,随后无声地展开内衣,全场都看见了书写在白色T恤上的四个大字——“我爱你们”。然后,他端坐桌前,拿起笔。
签售会几乎变成了哑巴会,没有问候、没有嘉宾发言。当戴黑口罩的李承鹏与戴上书写“避言套”白色口罩的青年合影时,一幅醒目的现代艺术场景诞生了。老愚在FT中文网撰文写道。
在13日的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中,有人或挥拳或掷刀子袭击作者,在15日的深圳签售现场,又有人喊出“打倒汉奸李承鹏!”的口号,新书签售由此发酵成舆论关注的事件。
这种用暴力来解决思想分歧的行为本应该受到所有人的谴责,而李承鹏的反对者竟“揭发”其雇人买书、借助政府力量造势,更有几位学者讥讽李承鹏是“卖拐”式炒作。
这些因素反而促成了一本畅销书的产生,李承鹏真是五味杂陈,他觉得此时任何的言论都会被当做辩解或炒作行为,他只好借用作家野夫的一句话“真君子敢爱敢恨,大丈夫多友多敌”来安慰自己。
写作的尊严
由于签售临时取消了嘉宾演讲,流沙河、于建嵘、冉云飞等人,只好在尴尬露脸之后,退场。八十多岁的流沙河先生在走之前对李承鹏说了一句话:“文人,写下去即是胜利。”李承鹏潸然泪下。
“你为什么不写写美好幸福的事情,我们的社会虽然有待改善,但是比以前已经好多了。你是不是想骂国家出名?”等等。我相信李承鹏在私下里遭遇了很多类似的提问。
他在博客里自问自答,“美好的事情,于丹已帮大家写完了。至于侮辱国家,我想还轮不着我,铁道部长、表叔、房姐、去年国庆期间外逃的七百多名贪官,让这个国家蒙羞多时。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批评也是建设这么陈词滥调的话我不多说了。”
“很高兴你终于不说我演悲情了。我本书生,靠的是写作而不是拳头。我想了很久关于写作的目的,才明白写作不是为了昭告真理、号令天下、发明颠扑不破的规则,让自己拥有无数的拥戴者。写作从不是一件训教的事情,它只是用文明的方式寻找同类,发出信号,让彼此不再孤寂。要包容,但不可圆滑,要让渡,但不可失去原则。”
正如他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序言所说,写作仅仅是为了“尊严”。所谓的尊严,不过是坚持真实的记录而已。他讲了《左传》里的一个故事,齐国国君齐庄公与重臣崔杼之妻私通,崔杼杀了国君却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痢疾死了。”史官不从,崔杼就把他杀了,然后他的弟弟照实写下,又被杀了,他的小弟弟又来照实写下,最后崔杼杀不过来了,只好放了史官。
“秉笔直书”一直是中国的书写传统,虽然我们曾一度中断,但还是有很多写作者在前仆后继希望续写这一传统,我想,这就是汉语言的尊严所在吧,也是它的魅力。
一本书引发的风波
李承鹏,600多万粉丝,博客点击率新浪居首,他的杂文成为这几年读者最喜爱的文体,只因它犀利、风趣,不乏真知灼见,文风的独特在于自我调侃又不失文人情怀,这是自王朔以来最不“装逼”的一种表达,借用他粉丝的一句评语:“坦率、血性,用笔横扫生活中的肮脏事,也敢于向强权开炮”使他成为这两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之一。读他的文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只因他能告诉生活的逻辑和常识,有些被屏蔽掉了,目的是告诉我们一个美好的现实,但他非要说出“皇帝新衣”的那个孩子,无意中会让一些人不舒服,其实从他的文字中看不出左派还是右派之分,他只是怀着“赤子之情”指出社会弊端,而怀揣着一份不灭的希望,这些博客文字加之数篇未曾发表的怀人忆旧之作,收录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里,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30万册半月之内告罄,出版社多次加印,成为出版市场冷清中的少有现象。
该书上市之前,并没有提前做宣传,李承鹏也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而是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之中,这种低调反而促成了这本书的畅销,这也是出版社始料未及的。
用李承鹏的话说,就是“意外帮了这本书的忙”,“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炒作”,一本书的畅销只因一场“风波”,当然,也在于书中人物的生存尊严打动了读者,这是人心的力量。
一场行为艺术
没有任何宣传,只因这本书出版的不容易,李承鹏在博客里,道出了“签售风波”和出书的心酸历程。
他透露,这部书稿在2011年就整理好了,先后经历了多家出版社,但迟迟拿不下书号,期间也有很多朋友帮忙,包括张晓波、沈浩波等都曾做过出版的努力,最后不得已只好放弃。
对于一个写作的人,作品不能出来心情可想而知。对于一些人对其“炒作为了挣钱”的质疑,李承鹏认为:“一个作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也得养家糊口,靠写字挣钱,没什么丢人的。这比卷了国库的钱、股民的钱、纳税人的钱高尚多了。我手写我心,我书血汗钱。说到你心目中脏得不行的钱,我要告诉你,除了我拒绝了一个想资助我的朋友,还有一件事:那家主要以出版古籍为主的社,在大会结束后又决定放行这本书了,而路金波愿意做发行人并以很高的首付与我合作,但是那个版本删节实在有些大,所以我拒绝了他,仍选择了新星出版社。一切只因高晓岩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不会给很高的稿费,但这本书凝集了你几年心血,你要对得起自己,你不缺这点稿费,你缺的是一本精品的图书。这句话打动了我,不到三分钟我就决定与新星合作。对于我来说,保持作品原貌比钱重要太多。新星不是一个富有的出版社,我的预付稿费是三万起印,扣完税和网店折扣实际所得也就八九万人民币。”
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新星出版社在该书出版之前,一直保守秘密,但签售会现场却排起了长队。让人费解的是在成都的签售中主持人的话筒被拿走了,李承鹏戴上黑色口罩,随后无声地展开内衣,全场都看见了书写在白色T恤上的四个大字——“我爱你们”。然后,他端坐桌前,拿起笔。
签售会几乎变成了哑巴会,没有问候、没有嘉宾发言。当戴黑口罩的李承鹏与戴上书写“避言套”白色口罩的青年合影时,一幅醒目的现代艺术场景诞生了。老愚在FT中文网撰文写道。
在13日的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中,有人或挥拳或掷刀子袭击作者,在15日的深圳签售现场,又有人喊出“打倒汉奸李承鹏!”的口号,新书签售由此发酵成舆论关注的事件。
这种用暴力来解决思想分歧的行为本应该受到所有人的谴责,而李承鹏的反对者竟“揭发”其雇人买书、借助政府力量造势,更有几位学者讥讽李承鹏是“卖拐”式炒作。
这些因素反而促成了一本畅销书的产生,李承鹏真是五味杂陈,他觉得此时任何的言论都会被当做辩解或炒作行为,他只好借用作家野夫的一句话“真君子敢爱敢恨,大丈夫多友多敌”来安慰自己。
写作的尊严
由于签售临时取消了嘉宾演讲,流沙河、于建嵘、冉云飞等人,只好在尴尬露脸之后,退场。八十多岁的流沙河先生在走之前对李承鹏说了一句话:“文人,写下去即是胜利。”李承鹏潸然泪下。
“你为什么不写写美好幸福的事情,我们的社会虽然有待改善,但是比以前已经好多了。你是不是想骂国家出名?”等等。我相信李承鹏在私下里遭遇了很多类似的提问。
他在博客里自问自答,“美好的事情,于丹已帮大家写完了。至于侮辱国家,我想还轮不着我,铁道部长、表叔、房姐、去年国庆期间外逃的七百多名贪官,让这个国家蒙羞多时。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批评也是建设这么陈词滥调的话我不多说了。”
“很高兴你终于不说我演悲情了。我本书生,靠的是写作而不是拳头。我想了很久关于写作的目的,才明白写作不是为了昭告真理、号令天下、发明颠扑不破的规则,让自己拥有无数的拥戴者。写作从不是一件训教的事情,它只是用文明的方式寻找同类,发出信号,让彼此不再孤寂。要包容,但不可圆滑,要让渡,但不可失去原则。”
正如他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序言所说,写作仅仅是为了“尊严”。所谓的尊严,不过是坚持真实的记录而已。他讲了《左传》里的一个故事,齐国国君齐庄公与重臣崔杼之妻私通,崔杼杀了国君却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痢疾死了。”史官不从,崔杼就把他杀了,然后他的弟弟照实写下,又被杀了,他的小弟弟又来照实写下,最后崔杼杀不过来了,只好放了史官。
“秉笔直书”一直是中国的书写传统,虽然我们曾一度中断,但还是有很多写作者在前仆后继希望续写这一传统,我想,这就是汉语言的尊严所在吧,也是它的魅力。
(作者系本报文化生活部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